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实践育人路径
日期:08-29
一、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与涉农高校育人新担当
新时代高校共青团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健康发展。面对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涉农高校共青团亟须创新实践育人机制,系统构建“四位一体”的长效路径。内容专业化,依托学科优势,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管理项目化,运用科学管理手段,织就实践育人协同网;活动品牌化,打造乡村文化强磁场,强化社会辐射与参与动能;运营基地化,构建长效育人生态圈。
二、四位一体:涉农高校实践育人的赋能路径
(一)内容专业化: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一是知识深度嵌入,精准对接需求。充分发挥农学、经管、社会学等学科优势,将前沿专业知识深度嵌入服务实践。例如,运用农学知识提供基于土壤、气候的精准种植方案;借助经济管理知识为乡村产业规划与企业运营提供科学决策,确保服务内容精准匹配乡村发展的痛点和堵点。
二是课程科研联动,提升服务质量。以乡村振兴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针对乡村振兴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推动科研成果向实用技术转化,提升志愿服务科技含量与专业深度;同时,强化价值引领,将劳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蕴涵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尤其是农科专业课程中,厚植学生服务乡村的理论素养与文化自信。
三是资源协同整合,构建专业平台。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搭建高水平实践平台。邀请农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指导,拓宽学生专业视野;与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接触前沿技术与发展动态,提升乡村振兴服务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二)管理项目化:织就实践育人协同网
一是需求导向精准立项。涉农高校应在项目策划阶段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核心需求(如农技推广、电商发展、文化建设),通过深度调研与地方政府、企业、农户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精准识别痛点,实现服务供给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是科学执行协同推进。引入项目管理的科学方法,明确职责分工,制定任务计划与进度管控机制。例如,将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细化为技术培训、实地指导、成果反馈等子任务,由多学科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同时,配备专业导师全程指导,及时解决技术与流程难题,保障项目高效、规范运行。
三是多维评价闭环优化。构建涵盖目标完成度、服务对象满意度、团队协作等多维度的评估体系。强化结果运用,对优秀项目及个人予以激励,系统总结推广优秀实践,形成“评估—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持续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与育人实效。
(三)活动品牌化:打造乡村文化强磁场
一是定位品牌特色,塑造核心价值。基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与涉农高校专业优势,挖掘具有独特价值的品牌主题。依托地域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特色农产品推广与乡村电商助力”品牌,聚焦品牌塑造、电商平台搭建与运营等关键环节,突出专业性与创新性,形成鲜明品牌标识。
二是创新实践载体,深化育人内涵。以寒暑期社会实践为主阵地,依托研究生助力团、支教团等骨干力量,构建并深化“六个一”工程,打造“一份农户增收计划和乡镇(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项支教志愿服务”“一次科技支农志愿服务”“一份乡村生活体验日记”“一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一次政策宣讲”,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培养“一懂两爱”“知农爱农”时代新人。
三是构建传播矩阵,加大传播力度。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立体化传播矩阵,利用新媒体平台精准投放高质量内容(服务成果、乡村故事等);通过举办成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邀请政府、企业、社会公益等多方参与,扩大品牌影响力。
四是动态优化升级,确保持久活力。建立品牌质量监控体系,严格评估组织实施和服务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根据乡村发展新需求与社会环境变化,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为品牌注入新活力,确保持续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使之成为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与强大磁场。
(四)运营基地化:构建长效育人生态圈
一是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多元化共建专业实践基地(乡村文化传承基地、农村电商服务基地等)。对于农业产业区建设配备先进设施设备的科技示范基地,支撑农技研发与推广;在文化富集区打造文化传承基地,开展民俗调研与遗产保护项目,实现基地类型、功能与乡村禀赋的精准匹配。
二是构建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设立专职管理机构,统筹基地日常运营、项目协调与安全保障。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学生、教师、工作人员的权责,规范实践流程。建立“校—基”常态化沟通与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定期工作会议及时研判并解决运行问题,确保基地运转科学规范高效。
三是发挥基地核心育人功能。嵌入实习实训、课程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真实的乡村场域中淬炼专业技能;推行“导师+学生”模式,强化深度指导;依托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发掘乡村机遇、实践“双创”项目,为乡村振兴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与创新型人才,实现基地运营与人才培养的深度互嵌与协同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