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多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T01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立足我国自然资源禀赋,顺应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作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一战略部署催生了大食物观,它突破了传统的粮食安全认知,拓展了食物来源,关注膳食升级与生态保护。践行大食物观,对构建多元供给体系、满足民生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是新时代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指引。

一、大食物观的内涵

大食物观是对传统粮食安全观念的深化与丰富。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要求放眼整个国土空间,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强调食物的多样性和来源的广泛性,不仅包括传统的粮食作物,还包括肉、蛋、禽、奶、鱼、果、菌、茶等食物,全方位、多渠道端稳中国饭碗。发展目标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多样”“吃得安全”升级。

二、以大食物观推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大食物观为引领,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首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的膳食结构不断升级,对于口粮的需求逐渐下降,肉蛋奶等饲料粮需求不断上涨,食物消费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健康化趋势。因此,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形成同市场需求更相适应、同资源承载力更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其次,拓展食物来源渠道。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长期以来,我国食物的主要来源渠道是耕地,资源约束明显。然而除耕地以外,我国还有着大量的林地、草地和江河湖海等自然资源,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食物品种和膳食来源,是我国重要的“粮库”。因此,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的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森林、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最后,保护好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生态环境被污染,食物也会被污染。甚至一些动植物品种会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而灭绝。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的前提和基础。在开发资源时,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结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我国粮食的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对于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为解决我国粮食紧平衡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我国有14亿多的人口,粮食需求量巨大。而我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有限,难以支撑长期的高强度使用。因此,我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践行大食物观不仅能够缓解我国自然环境压力,而且能够开发出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缓解粮食紧平衡态势。

其次,更好地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膳食结构不断升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发生改变,更加注重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种植结构、构建多元化供给体系,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有利于突破自然环境约束,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大食物观鼓励支持发展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关键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例如,我国发展设施农业,调控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实现食物的稳定供给。又比如,通过生物育种技术,我国培育出一系列重大新品种,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总之,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我国粮食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践行大食物观,多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食物的需求。践行大食物观,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方能持续满足民生需求,推进粮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