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消防安全始终是其蓬勃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无锡市消防救援支队以体制机制革新为突破口,从市级统筹到街道落地,构建起一套权责清晰、力量充实、监管高效的基层消防治理体系,用立体化建设为城市安全筑牢坚实屏障,书写了新时代基层消防治理的“无锡答卷”。
市级统筹:搭建基层监管“四梁八柱”
政策先行,制度护航。这是无锡推进基层消防治理的首要原则。近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消防工作,连续出台多项关键文件,从基层消防机构编制规范到监管能力建设要求,从镇(街道)人员管理到四级监管体制职责划分,形成了连贯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基层消防监管从分散化向系统化跨越。
在此基础上,无锡市消防救援支队创新构建“支队—大队—公安派出所—镇(街道)专业机构”四级消防监管体制。其中,依托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和应急管理办公室设立的镇(街道)消防工作机构,全面承接消防部门和公安派出所监管范围外所有单位的消防安全职责,形成“专业力量+基层力量”协同联动的监管网络,彻底消除了监管盲区,实现全域无缝覆盖。
队伍建设是体系落地的核心保障。无锡市委编办核准500名事业编制人员进驻镇(街道)消防工作机构,目前全市镇(街道)消防工作机构已落实50名行政公务员、389名事业编制和369名辅助执法人员。这支队伍中,406人通过行政执法资格考试,296人取得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证,专业人才梯队的形成有效破解了“人员少、任务重”的困境,为基层消防监管提供专业人才保障、注入硬核力量。
全域优化:科技赋能业务“双轮驱动”
“过去检查靠纸笔,现在全靠数字化。”基层消防监管人员的这句感慨,道出了无锡消防监管的智能化变革成效。无锡市消委办研发的“基层消防工作平台”,整合监督检查、风险排查、委托执法、学习考试四大模块,基层消防监管人员可以通过平台实现从检查录入到文书流转、从风险上报到在线学习的消防监督检查线上流转闭环,监管效能显著提升。有了数字化科技辅助,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样不可或缺。针对新招录的事业编消防监管人员工作质效提升,市消委办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准军事化集中培训,统一印发《基层消防工作手册》,每周开设“防火夜课堂”培训。与此同时,各市(区)还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开展针对性的业务培训,通过“理论+实操”的模式,让基层监管人员炼就 “火眼金睛”。
多元探索:因地制宜打通“特色之路”
在基层消防治理的实践中,无锡多地基层部门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经开区太湖街道直面“人员少、任务重”难题,组建起30人的专业队伍,形成“事业编制+政府雇员+劳务派遣人员”的多元用人结构。同时设立专职副所长,实行“所长负责制”,配备执法队员6名、内勤人员5名、消防巡查人员18名,并将队伍按照“协调管理、网格巡查、监督执法”模式分组运作,扭转了“一人多岗、力量分散”的局面,实现监管从“兼职应付”到“专职专业”的质变。
滨湖区荣巷街道则以机制创新为抓手,在全市率先成立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站,创新“四全工作法”治理模式, 整合应急、消防等多方力量32人,其中安委办、消委办专职6人、兼职3人,应急和消防执法人员实行“5+2”配置,专职安全员与消防员按照“8+8”协同配置,按区域分为2个监管组开展联合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推动基层应急与消防工作深度融合。
梁溪区崇安寺街道崇宁路社区面积仅0.27平方公里,却承载6000常住人口、东林书院等文化地标及多个居民小区、商住楼宇。在消防部门和属地街道支持下,社区将闲置燃气站改造为崇宁路前置消防站,以该站为核心支点,联动辖区微型消防站构建起密集的站点布局体系。站内20余名值班人员来自街道相关部门、社区及物业,配备专业灭火装备、智慧系统和一辆小型消防车,确保实现快速响应能力,为老城区消防安全装上“安全阀”。
从政策设计到落地执行,从队伍建设到科技赋能,无锡基层消防治理体系的立体化建设,不仅筑牢了城市安全的 “防火墙”,更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无锡经验”。这份经验,正成为守护城市烟火气、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让“锡”安长久,让百姓心安。计雨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