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首都电厂:从“首都的眼睛”到“不屈的灯塔”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经济报记者 张韩虹 通讯员 王继洋

夜幕降临,从高空俯瞰南京,依江而建的城市里霓虹灯闪烁,宛如一幅画卷,演绎着城市的精彩。长江岸边,现代化的大唐南京发电厂灯火通明,机械轰鸣,为这座城市提供稳定的电力保障。然而,在这繁忙的现代工业场景中,我们似乎仍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无论是厂区陈列室里那块镌刻着45位遇难工人姓名的纪念碑,还是矗立在扬子江边的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都在警醒我们,热血沸腾的抗战岁月并未远去……

废墟中的坚韧点亮城市之光

风和日丽的日子,扬子江畔的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里游人如织,极目远眺,江面上来往的货轮穿梭不停,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年过六旬的电厂退休老工人金纬步履沉稳地来到公园二楼的“百年光影”展览室,每次来到这里,他的眼里总会噙着泪水。墙面上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仿佛都在向他诉说着民国首都电厂过往的故事。

当时间的指针回拨至1910年,南京西华门外建成中国第一家官办发电厂,始名金陵电灯官厂,点亮了古城南京的第一盏电灯;1912年更名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1919年南京电灯厂在下关建立分厂,定名为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下关发电所。1928年南京电灯厂由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接管,更名为首都电厂,这里成为南京最重要的能源枢纽。1937年5月,首都电厂改由扬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接收经营,转变为官商合办企业。

“民国首都电厂曾被称为‘民国首都的眼睛’,历经了数次更名,始终点亮着南京的夜,但在全面抗战爆发后连续遭受日本侵略者的多次攻击。”站在旧照片前,金纬向记者介绍电厂那段不平凡的历史。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随后战火迅速蔓延至南京,民国首都电厂是南京供电的关键设施,因此,这里也成了日军重点轰炸目标。8月15日,侵华日军对南京进行空袭。9月22日,民国首都电厂西华门总部部分房屋被炸毀。9月25日,侵华日军再次空袭南京,下关发电所锅炉房、煤仓及电气控制室设备严重损毁,厂房多处坍塌,供电线路被炸断。突如其来的轰炸,给民国首都电厂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但电厂工人不顾安危,抱着“坚持发供电,就是给予敌人最强硬的回击”的坚强信念,冒着硝烟冲进厂区抢修设备……

然而,侵华日军带来的灾难远没有停止。踏着沉稳的步伐,金纬指着另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继续讲述着:1937年12月初,侵华日军一百多万兵力分四路进攻南京,南京形势日趋危急。面对不绝于耳的枪炮声,电厂副工程师徐士英等84名员工奉命留守,保障南京城内及沿江军用电信机关的用电。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发电所挤进大批逃难人群,气氛恐怖。徐士英考虑到安全因素,下令熄火停机,并带领工人们躲入英商和记洋行蛋厂内。12月14日,荷枪实弹的大批侵华日军冲进蛋厂,将数以千计的难民押至煤炭港江边拘禁。

“更为残忍的是,侵华日军用机枪分批扫射难民,致使电厂45名工人惨遭屠杀,我的爷爷也在其中,就这样被残忍地杀害了!”说到此处,金纬泛红的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花。他哽咽地讲述着:历时两天一夜后,于12月15日子夜,侵华日军对难民用机枪轮番扫射,数千难民全部倒在血泊之中。所幸,被拘禁的电厂工人中,有两名工人中弹未死而幸存。他们回忆说,电厂工人们在临难前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一惨案成为南京大屠杀的缩影,也印证了日军对工业设施的野蛮摧毁。

刺破黑暗迎来“光明”保卫战

凝视着墙面上一张张发黄的照片,展厅里所有的人都被其中暗红的历史刺痛了眼睛——原来我们脚下崭新的柏油路,曾浸透过如此多的血泪。然而,南京这座英雄的城市不是沉默的羔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战火中,首都发电厂承受了巨大冲击,尽管在日军统治下,电厂工人身处险境,但为了守护国家命脉,他们以血肉之躯奋起抗争,以不屈的精神书写了坚韧的民族气节。

每一张老照片的背后都是痛苦的记忆,金纬继续向大家讲述首都电厂的抗争史。在臭名昭著的日本陆军16师团“中岛部队”占领了首都电厂后,工人们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吃不饱饭是常态,行动也极不自由,稍有怠慢,就会惨遭毒打,老师傅汤汝棠头上就曾被日军用刺刀戳了一个洞。更令人愤恨的是,工人们常常因为言语不通受到迫害。一次曹阿荣没有听懂他们说的话,日军认为他故意刁难,用枪托打得他口吐鲜血。工人们进出厂门要向日军行礼,还要被检查搜身,若有不恭之处,即遭受打骂。有一次,李士海因为没有向日军鞠躬,差一点被日军用刺刀捅死……

“面对日军的压迫和剥削,电厂工人同仇敌忾,与日军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斗智斗勇。”金纬告诉记者,1938年12月的一天中午,电厂里一位老工人的16岁女儿为父亲送饭时,在水泵房内遭到几个野蛮成性的日军强奸,这起事件激发了电厂全体员工的极大义愤。工人们团结一致,趁日军巡视不备时故意切断送电线路,待日军追查时又迅速恢复供电,以“外部线路故障”蒙混过关。此后,他们通过消极怠工、有意制造人为事故、虚报煤耗等方式,与日军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斗争。特别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陷入了战争的泥潭,物资匮乏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一困境,工人们利用日军物资短缺的困境,巧妙破坏生产材料,削弱日军产能。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首都电厂的工人们不仅在战火中坚持生产,更以多种形式支援抗战,尽管电厂工人们的反抗多次遭到日军的镇压,但他们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而是运用更加巧妙和更加隐蔽的方式进行,电厂事故频发,但又无法查明原因,让日军毫无办法。日军为了保障电厂正常运转,1943年底又增派200多名士兵到下关发电所,对进步员工实行盯梢、监视、殴打、迫害,但仍无济于事,工人们的抗争一直坚持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为止。

薪火赓续 百年电厂逐光而行

在翻阅历史文档中,记者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机房内尘垢满积,颓废之状触目伤感。厂前职员宿舍、饭堂、医院、娱乐室及厂后工人宿舍、饭堂、合作社等所有设施,被日军拆毁无遗,凄惨之景难以言表。”这是时任厂长陆法曾向扬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呈文中提到的电厂损失。当然,损失远不止于此。1946年,扬子电气公司为45名遇难工人建立“殉难工友纪念碑”,1951年迁址重建为“死难工人纪念碑”,镌刻45名烈士姓名。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尽管设备损毁、人员伤亡惨重,但发电所职工用生命守护了国家能源命脉。”大唐南京发电厂党委书记乔林感慨道,这段历史警示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唯有铭记苦难,方能珍惜当下。如今,那块灰色的纪念碑仍被保留在厂区陈列室里。当后辈们的手指再次抚过纪念碑,仿佛能感受到花岗岩的纹路里传递出的生生不息的脉搏。而办公楼大厅中央,那艘在渡江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渡江第一船”“京电号”小火轮模型,让大家在追溯历史的记忆中见证那段不平凡的往事。

民国首都电厂的前世今生就是江苏百年电力发展的缩影。如今,这座现代化绿色工厂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南京的经济发展和电力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我们正以‘二次创业’为契机,全面推进低碳能源转型和数字化升级。”乔林介绍。

作为我国首个“城市环保示范电厂”,大唐南京发电厂率先在江苏省内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实现“烧煤像烧天然气一样清洁”。通过脱硫废水回用技术,实现全厂水资源高效利用,杜绝外排废水,助力长江生态保护。面对南京市日均超1500吨污泥处置的挑战,创新实施污泥掺烧项目,实现污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推动企业和周边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今年上半年,大唐南京发电厂完成1号机组DCS系统全国产化自主改造,实现全厂范围内控制系统国产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通过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实现无人化巡检、远程操控等智能化管理,推动传统电力生产向“数字南电”转型。目前,二期燃气轮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该项目承担国家能源局“H型燃机自主化制造”示范任务,设备本土化率超70%,为我国“两机专项”突破技术封锁贡献力量。从“卡脖子”到技术突围,这家百年电厂将继续以“红色”为基因,用创新发展擦亮科技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