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两处“齐梁帝乡” 两种工业化之路

日期:08-28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丹阳与新北,皆以“齐梁帝乡”闻名。

21世纪之前,丹阳作为“齐梁故里”的知名度更大。近年来,围绕“谁是齐梁帝乡”,丹阳与新北两地的学术与非学术争论日益激烈。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江苏最发达的苏南沿江区域的竞争中,新北对于丹阳的不断赶超。

两处“齐梁帝乡”,两个自古毗邻且历史文化十分相似的苏南沿江县域,近二十年间,从GDP总量、人均GDP到工业增加值,却呈现迥然不同的变化之势。新北不断上升,而丹阳步履沉滞。两地的“反差”究竟从何而来?最新的差异又何在?

专家指出,两地的不同发展路径及其结果,正是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的两种思路和模式在新一轮工业化周期形成的现实差距。

错失“升级最佳窗口期”的丹阳

改革开放之初,丹阳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起步,形成了眼镜、五金工具、低压电器、汽车配件等多个特色产业,曾与原无锡、江阴、武进等县同为第一代“苏南工业强县”。

目前,丹阳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大家居四大传统产业的企业数量,仍占全市1.7 万家制造业企业的半数以上。但因为基础雄厚,产业规模大,且一直拥有低成本优势,丹阳传统制造业有点“尾大不掉”。该市从政府到民间对于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一度观望,步伐较慢。积累至今,导致该市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明显滞后于苏南发达县域。

2024年,丹阳税收收入60.51亿元,较上年下降4%。与新北区相比,税收收入低了73亿元,增速低了4.9个百分点。这体现了丹阳与新北之间日益显著的工业实力差距。

丹阳的产业调整还曾走过一段看似“捷径”的“弯路”。以丹阳高新区为例,从2016年成立至2020年,该园区一直以服务业——核心是房地产业为支柱,产值占比一度高达75%。2020年后,全国范围房地产业大幅下行,丹阳高新区“被迫”转向培育未来产业。

2021年至今,丹阳高新区布局了脑健康、低空经济、VR视觉等未来产业。今年1—7月,该园区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超100%。不久前,该园区恒宝股份、法拉电子成功入选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该园区已拥有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丹阳)中心等7大高端研发平台,引进了伯端、珠峰激光等一批高端智能制造企业。

客观地看,虽然丹阳在新一轮工业化周期里有所落后,被新北反超,但其“苏南工业强县”的积淀仍在,不少大中型制造业、服务业企业仍在努力“蜕变”。近年来,丹阳以特色产业、优势技术、重点领域为突破口,聚焦七大重点产业链布局,引导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形成鱼跃医疗、仅一包装、肯帝亚木业、丹毛纺织等标准化工业标准制定领跑企业。

鱼跃医疗1998年创立之初只是一家生产听诊器和血压计的小企业。2008年上市后,尤其是近十年,鱼跃通过收购迅速扩张产能,进入了急救、血糖、呼吸、眼科、远程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成为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龙头之一。

亚洲最大的眼镜产品集散地——中国(丹阳)眼镜城的变化,标志着丹阳服务业的新一轮升级。丹阳市政府与央企中国金茂联合投资约80亿元,打造以眼镜产业为特色,集商贸、文旅等于一体的“产业新城”——全新丹阳眼镜城。该项目预计今年10月建成开放。在眼镜城的带动下,丹阳眼镜产业也在升级之中。目前该市眼镜业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江苏淘镜已是全国最大的眼镜电商企业。

诺得网络则是从传统服务业向新兴服务业升级的代表。成立于2004年的诺得,最初是一家公路运输企业,2015年开始转型互联网物流企业。在交通运输部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之中,排名全国第七、江苏第三。2024年该公司产值达14.84亿元,同比增长12%。

新北:“腾笼”转型 后来居上

改革开放前期,新北的产业结构、支柱产业,与丹阳十分相似。机械加工、汽配等同样是该区的主导产业。但相比丹阳,新北国土面积小,产业体量较小,缺乏整体竞争力。但也因为这一曾经的“短板”,在新一轮工业化周期,新北反倒没有传统产业的桎梏。不仅转型升级与“腾笼换鸟”的速度远快于丹阳,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的空间与力度也大于丹阳。

新北区经发局人士告诉记者,该区的新兴产业大都崛起于最近二十年。在长江大保护战略推动下,新北沿江18公里岸线附近的化工园区早已腾退,升级成为新材料产业园。在大约十五年之内,新北全区工业规模翻了两番,原有支柱产业的产值占比已降至原来的四分之一。

大健康、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三大新兴产业,已成为新北的新优势产业集群。无论天合光能、比亚迪等民企巨头还是中小民企,当前新北工业产值和企业数量的增量主要都来自新兴产业链。

立足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区,新北区紧紧围绕“两特三新一智能”六大主导产业,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常州国家高新区通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分类实施“1115”大企业集团、专精特新企业和上市企业专项培育计划,加快“智改数转网联”,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该区工业开票收入逾5000亿元,达到了历史峰值。

截至2024年末,新北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图谱”日益清晰,包括链上企业近3000家,涵盖整车、动力系统、汽车电子、内外饰、仪表盘、车灯等众多细分领域,集聚了比亚迪、北汽重卡等大型整车企业,以及星宇车灯等工业和信息化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仅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这一细分产业集群,就集聚了275家企业。该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延伸至下游的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环节。2023年,全国首个超大规模“光伏+气膜”电站码头在该区录安洲建成投用。据规划,至2027年,新北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 2200亿元。

新能源是新北最早形成集群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北区科技局人士透露,这一产业集群汇聚了1家独角兽企业、3家百亿企业和100多家上下游企业。全球光伏业龙头天合光能1997年成立以来一直立足新北,2023年产值突破千亿元,迄今已26次刷新光伏电池光电转换率的世界纪录。

未来产业领域,新北正着重培育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产业。该区联合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南师大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建立了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至今已有17个项目落地。龙头企业常州合全药业,2013年在新北投产,是全球新药合作研究开发生产(CDMO)领域的龙头,药明康德集团全资子公司,也是目前新北唯一一家连续3年税收超10亿元的企业。

当前的新北已进入了苏南工业经济最具活力县域之列,产业集群强基、拓链、提质,新质生产力加速奔腾的背后,一篇优化各类创新、人才、资金、营商环境等要素的系统文章也在不断完善。至2024年末,新北区新增开票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已达6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有60家。今年上半年,该区工业用地亩均税收提前实现五年翻番目标,充分体现了新兴产业强区的竞争力。

新北的新一轮工业化,还充分挖掘利用了自身位于长三角南翼腹地的综合区位交通优势。京杭大运河畔的奔牛港,如今也是“常西欧”中欧班列的首发地。从奔牛港、沪宁高速、常泰高速到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奔牛国际机场……兼具“水陆空铁”资源的新北正成为服务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长三角县域新枢纽,为其新一轮工业化奠定物流基础。

近二十年,新北的服务业也在不断升级,与其工业化进程相互融合和推动。环球恐龙城、江南环球港都已是苏南乃至长三角的文旅融合服务名牌。整合了环球恐龙城与常州软件园、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常州创意产业园,目前已崛起成为江苏一流现代服务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