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抗洪救灾动员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T03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往往易引发洪涝灾害,这类灾害不仅对工农业生产造成破坏,而且具有突发性强、灾害链长、防御难度高等特点。史前时期,大禹成功治水德泽万民而得帝舜禅位相让,在中原及周边诸部族中逐步建立夏朝王权,从而孕育了华夏共同体。基于我国治水历史和新时期的治水要求,笔者从目标契合、价值同构、行为协同三个维度深入阐述抗洪救灾动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关系,通过整合多元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制机制等路径,为民族地区防灾减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抗洪救灾动员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基础

治水安邦筑牢了共同体存在的物质根基。“农为政本,水为农本。”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户家庭经营方式,其表征为独立从事农业生产,生产规模较小却对土地的人身依附性较强,一旦遭遇洪水往往面临农业减产甚至绝收的状况,从而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因此,抗洪救灾动员的深层逻辑在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聚力。一方面,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性。开仓济民、减免赋税、兴修水利,这些不但使中央集权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得到缓和,也有益于消解因灾荒滋生流民等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延续性。历代治水实践保障了核心农耕区的持续运作与人口繁衍,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提供了生产和生活资料。

鉴水施治体现了治国理政的价值智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一,古人对水的认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贾让提出“不与水争地”,应给水以出路,“排水泽而居之”,必反受其害。林则徐主张“与其补救于事后,莫若筹备于未然”,应把治水重点放在预防层面,掌握治水主动权。其二,水被赋予了具象化的人性色彩。“君舟民水”的价值图景劝诫统治者要在水生态中协同处理人与水的关系,实现“人水和谐”。与他国海洋霸权相异,中华文明更强调怀柔政策,这也是水的特性在外交方略上的反映。

团结御灾激发了各族人民的集体力量。“使天下人人治田,则人人治河也。”治水不仅是政府之事,更强调社会动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人为同一目标共同奋斗,在危急关头诠释了“四个与共”的重大意义,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组织性和社会性。从结构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涉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各方力量,从基层干部、医护人员、志愿者到人民群众,各部门在联防、联控、联治中助推社会资源整合。从数量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虚幻的共同体”,而是覆盖人口逾14亿、56个民族共在的“真正的共同体”。加强民族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短期促进当地就业,长则惠及千秋万代,推进共同富裕。

二、抗洪救灾动员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路径

整合多元主体力量,形成“全国一盘棋”救灾格局。一是组织党政干部深入牧区、山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系统考察当地水文特征、村落布局及风俗习惯,通过建立“民族—生态”档案,将本土知识纳入现代防洪体系,提高防灾预案的科学性。二是善用民族人士参与群众疏散撤离工作,借助其社会影响降低工作阻力。结合实际推行“以工代赈+文化传承”模式,雇佣当地群众参与堤防加固、河道疏浚,并在工程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符号,使防灾设施成为外部保护与文化浸润的双重载体。

统筹跨区域资源调配,发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效能。一是实施“点对点”对口支援。综合地理邻近性、经济互补性等要素,科学划定支援方和受援方。支援方不仅提供急需的抢险物资、生活保障和重建资金,还要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抗灾理念“打包”输入,助力受援方快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二是构建共享型物资储备与流转体系。坚持“平时服务、灾时应急”原则,依托区域物流网络布局综合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储备涵盖通用救灾物资和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物资,建立科学轮换机制,确保物资常储常新。

提升全链条治理能力,建立健全“预防—应对—重建”体制机制。一是推进民族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常态化、精细化。把古建筑、古村落、古街道纳入重点评估对象,深入排查风险隐患并及时整改。依托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构建覆盖城乡的多层级预警发布网络,打通预警信息向基层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提高应急救援联勤保障能力。鼓励各部门在气象水文信息共享、联合调度研判等方面加强交流协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技术实时监测交通及通信设施损毁情况,为抢修保通提供有用信息。有关部门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安抚工作,为各族群众提供精准、高效、有温度的服务,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

结 语

洪水面前,没有一个民族能独善其身。抗洪救灾动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赋能,既是对古代治水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有益探索。不仅守护了物质家园,更在精神层面熔铸了患难与共的情感基础。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向心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筑牢安全屏障。

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近代以来新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2BMZ04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新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21BMZ12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