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广播电视台 刘莉莉
摘要:在2023年度山东省优秀电视广播和网络视听节目评选中,济南广播电视台选送的新闻作品《全国首例“带封过户”案促进二手房市场流转》荣获电视新闻长消息一等奖,该消息报道了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在全国首创“带封过户”新模式,经法院同意后当事人自行处置被查封的房屋,仅一周时间就偿还了近百万欠款的案件。一次勇敢的司法创新,一次主动的司法履职,一个多方满意的执行结果,起到了“处理一案,影响一片”的积极效果,并对二手房市场起到了促进盘活的作用。本文现就此新闻的创作心得和体会进行探讨交流。
关键词:二手房;带封过户;全国首例;市场流转
一、立足专业视角,挖掘选题价值
(一)确定首例的新闻价值
该新闻线索,从专业视角判断,其具备显著新闻价值。此案为全国首例,核心特质在于“新”。所谓“新”,实则是对既有司法处置模式的突破性创新,打破了常规做法的局限。同时,作为全国首创,其意义深远[1]。这一司法举措的诞生,在社会经济发展层面发挥着引领示范的关键作用,为后续发展树立了标杆。而且,在全国范围以及相关行业领域,它具备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特性,能为其他地区和行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与经验参考。
(二)多维度求证意义
为进一步确定事件的新闻价值,记者向多方面求证新举措的价值意义和实际效果。济南市历下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王东称,“查封财产的‘自行处置’和‘带封过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司法政策中所积极倡导的。”齐鲁公证处党支部书记、主任冯培明表示,“‘带封过户’模式,是发挥公证作为预防性司法制度的优势,运用公证调解、公证提存、公证委托和代办等综合服务,探索出一条查封房产处置的开创性新路径。”济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杜建刚指出,“不动产‘带封过户’的应用,将对二手房交易市场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二庭庭长王齐亮表示,“‘带封过户’的财产处置方式,鼓励当事人自主处置财产,最大限度尊重财产所有权人的意愿,充分发挥公证机关在多元解纷机制当中的作用。既避免了解封带来的风险,又消除了购买人的顾虑。”山东大学交叉法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海燕说,“‘带封过户’这一执行模式尊重市场规律,体现了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有效发挥能动司法的效能,对于盘活二手房不动产交易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解决法律实践中老百姓的痛点、堵点问题,更成为一种可以复制的司法处置财产模式,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解纷的司法需求,有力回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期待。”
据此,可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的典型案例。
(三)从民本视角审视司法履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2]这就深刻启示我们,群众觉得好,才是真的好。同时,记者的新闻敏感除了来自对时代和政治的学习与沉淀,内核应该是一颗朴素的民本之心。全国首例“带封过户”案是人民法院、不动产中心、公证机构等单位主动延伸职能司法为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为当事人解决难题提供最优解,让各方当事人利益最大化。从法律角度上,最大限度尊重了当事人意愿。从经济角度上,盘活了带封资产,促进二手房交易,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从社会角度上,法院前移执行切入口,与各部门协同合作,聚焦执行案件源头治理工作的难点堵点,让矛盾化解在源头。
二、践行“四力”挖选题,深耕领域做专家
在新闻选题挖掘的实务操作里,记者对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重要性的认识,会随着一个个优质选题的诞生而愈发深刻。尤其是在专业性显著的报道领域,不仅考验专家型记者的素养架构,更是提升选题质量的核心所在。
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丁刚指出,“成为专家型记者离不开书本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发挥记者的优势,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3]这一观点在长期跑口实践中得到了确凿的验证。以专注法院系统报道17年的记者为例,他所构建的资源网络广泛,包含了各级法院、各领域法官、律师以及法学学者。此网络不仅能给选题挖掘带来丰富的新闻线索与典型案例,还能以“智库”的角色输出专业观点,为报道注入深度,成为专家型记者核心竞争力的坚实支撑。
2023年历下法院司法创新报道的实践,生动呈现了“四力”践行与专业深耕的协同作用。从当年3月关注该创新举措开始,记者全程紧密追踪,在学习、积累与方案调整的往复过程中锻炼脑力;历经八个月持续的主动沟通、实地探访,强化脚力与眼力,全面了解创新进展。11月21日刘先生送锦旗事件出现时,记者依靠前期积累快速获取一手信息,从小切口展现司法创新价值,最终完成2分42秒的长消息报道并当日播出,达成了高效内容产出与优质传播成效,这正是“四力”践行与专业深耕紧密结合的成果。
三、贴近观众习惯,生动表达专业内容
(一)把握传播特点,确定制作思路
在当代新闻传播格局中,若想取得实际传播成效,核心要点在于紧密贴合现代观众接收新闻的习惯模式,在内容呈现上力求简短精悍、传播节奏上追求迅速及时、分析解读上做到透彻深入。新闻制作过程中,应迅速引入主题,精准无误地输出关键信息,避免使用冗长烦琐的表述,确保内容简洁明了、直切核心。
要明确区分电视新闻与学术论文的本质不同,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语言平实易懂,且能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全面、完整地展现新闻事件全貌。基于这些特性,记者在新闻制作时要明确具体方向:立意需有高远格局,选取新颖独特的视角切入;内容应具备思想深度,这需要长期扎实地积累素材;表达务必清晰透彻,保障信息毫无阻碍地传递给受众。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符合现代传播规律、获得观众广泛认可的新闻作品。
(二)化专业为通俗,以民本视角切入
选题制作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把专业复杂的概念进行大众化表达,这就又要说到努力做专家型记者。成为专家型记者是一个不断专业化学习的过程,要求记者在熟练运用新传播技术的同时,研究一门专业、深耕一个领域、掌握一手资源,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权威性,努力成为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某一个问题的专家。只有熟悉所报道的专业和新闻传播两个专业,才能把专业的知识传播好。
宣传,站的角度不同,看法就不同。哪个角度表达更生动呢?一定是民本视角。明确了这一点,接下来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具体的人物刘先生和送锦旗的事件作为报道的切入点。考虑到这个选题在表达时要特别注重“深”和“活”兼具,要把抽象的法理,典型的意义,用观众听得懂、愿意听、能理解的话去解释。撰写这类稿件特别需要记者自己先成为专家,反复吃透主旨,才能深入浅出。
(三)把控节奏,增强可看性
进入剪辑阶段后,需注意把控新闻节奏,尽量保持每个被采访者表达不超过30秒。解说和同期声穿插使用,动态和静态交替出现,满足可看性强的需求。在新闻“剧情”走向上,引导观众从一件小事入手,中间从多角度多侧面解读,多元的角度、丰富的内容、精准的表达、群众的语言,让观众清晰流畅地看到最后,理解并认可报道内容,进而引发口碑传播,此时新闻的传播价值便得以更好地实现。
四、实现四个效果的统一
节目播出后,该内容被数十家新媒体引用转发,央视新闻、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媒体平台纷纷报道。另外,从法院方面了解到,新闻播出后引起了广大市民对司法拍卖财产的高度关注,咨询了解的人数陡增。2024年初,“带封过户”的司法新举措被写进《济南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一篇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传播效果相统一的新闻作品。
新媒体环境下,大家都在求新、求变、求快,然而技术引领的背后,根本还是内容为王。做好内容需要好记者,做好记者则需要更多、更深入的历练。
参考文献:
[1]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对司法为民提出了新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2]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月5日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所说的这句话。
[3] 中国记协网,《专家型记者成长路径》2024-0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