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与能力发展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T01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深刻改变了思政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学习生态,对教师的角色认知和能力体系提出系统性重构要求。在此背景下,思政课教师需主动适应智能化教学场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资源供给,创新教学互动模式,提升教学评估精准度,同时在人机协同框架下完成从知识传递者到学习引导者、创新设计者、情感交流者的角色转型。这一转型不仅要求教师筑牢思政专业知识根基,还需具备数据分析、个性化教学、人机协作及持续学习等复合能力,以应对数据安全、技术伦理等实践挑战,最终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融合,高质量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因此,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赋能下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能力发展,对于打破传统教学瓶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工智能对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影响

(一)传统思政课教师角色的局限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思政课教师主要扮演知识传递者角色。这一角色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知识的系统传授,但存在明显局限性:传统教学方式侧重单向知识灌输,师生互动和个性化教学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尤其对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群体吸引力有限;教师知识储备和教学材料有限,难以全面覆盖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尤其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增多,对教师理论阐释的深度与现实结合度要求更高;传统教学效果评估多依赖考试和作业,难以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学习成效和综合素质;传统课堂常忽视师生情感交流,影响教育的人文关怀和育人功能发挥。

(二)人工智能技术对思政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思政课教师角色发生深刻而系统的变化。教师不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还成为学习引导者、创新设计者和情感交流者。借助人工智能提供的海量资源和智能工具,精准设计个性化教学内容与学习路径,科学评估学习成效,进而与学生建立更具亲和力的师生关系。这种转变不仅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更在教学实践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普及,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将呈现更多元化、灵活化的特征,能够更精准地呼应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需求与时代发展提出的现实命题。

二、人工智能赋能下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传统教学方式正逐步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变。对思政课教师而言,这一变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掌握数据分析、个性化教学、人机协同及持续学习等多方面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教育变革的挑战,促进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双重提升。

(一)数据分析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师除需要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得掌握一定数据的分析能力。能熟练运用更专业的教育数据分析平台工具,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学习数据;通过深入分析学生参与度、学习成效、互动反馈等数据,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行为特征。如学生薄弱的知识点,以及更能激发其兴趣的教学方法等;基于分析结果,制订更精准的教学计划,实施个性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个性化教学能力

个性化教学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重要体现。思政课教师应能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兴趣偏好,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节奏。利用人工智能推荐系统,为每个学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和路径。如通过分析学生兴趣偏好,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视频课程或实践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心理需求,适时给予鼓励支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人机协同能力

在智能化教育环境中,教师与智能教学系统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教学效能的发挥。思政课教师应具备与智能教学系统有效沟通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智能系统在机械性、重复性工作上的优势,如智能批改作业、自动答疑解惑、实时跟踪学习进度等,从而减轻工作负担,将更多精力投入价值引领等核心工作中,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对智能教学系统保持理性审慎的态度,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情感需求;在人机协同过程中,主动引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思政课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持续学习能力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不仅要持续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前沿动态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发展,还需积极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通过参加专题培训、学术研讨会、阅读专业文献等多种方式,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同时,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尝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反思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的需求和挑战。

三、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挑战与突破

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提供了具体实践路径,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探索成果。在角色转变方面,教师正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资源整合者”“情境引导者”“个性化辅导者”“价值引领者”多元角色拓展。在备课环节,教师借助人工智能系统高效整合教学资源、生成多元教学思路,强化资源整合与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时,教师聚焦引导学生挖掘事件背后的思想内涵,凸显价值引导能力;课后依托智能系统的多维度分析结果,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辅导,提升个性化育人能力;讨论环节中,在人工智能辅助整理辩论要点、指出逻辑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价值观差异,实现技术辅助下的深度思想引领,推动课堂组织与价值引导有机融合。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筛选能力、技术融合能力、价值辨析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尽管人工智能为思政课教师角色转型与能力提升带来契机,但实践中仍面临多重挑战,制约着技术赋能的实效。从教师角色适配性来看,部分教师对技术工具过度依赖,逐渐弱化自身在价值判断、情感共鸣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角色定位出现模糊;从能力要求来看,数据安全防护、算法偏向识别等新型能力的缺失,导致教师难以应对技术应用中的风险。例如,思政课涉及的学生思想动态、政治观点等敏感信息,若因教师技术能力不足引发泄露,将直接影响教学信任;技术伦理认知的欠缺,可能使教师忽视智能系统生成内容的偏向性(如案例推送的地域局限),进而影响教学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针对上述挑战,需从角色重塑与能力突破两方面寻求突破。在角色定位上,明确教师作为“技术应用主导者”与“价值引领核心”的双重定位,强调人工智能始终是辅助工具,教师需主动掌控教学方向,避免角色被技术消解。在能力提升上,构建“技术素养+伦理认知+思政功底”的复合培养体系:可开设教育数据安全、算法伦理等课程,通过模拟教学场景训练教师识别技术风险的能力;组建由技术专家与思政教育研究者组成的指导团队,为教师提供技术应用与价值观把控的双重支持。在机制保障上,建立多元评估组织(包括师生、技术专家、思政研究者),定期评估智能工具使用效果,完善思政课数据分类保护制度,从技术规范与人文监督层面为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保驾护航,最终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发力,服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