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合理用药:筑牢健康“第一道防线”
日期:08-27
○徐州医科大学 罗沁馨
家庭用药是应对常见小病小痛的首选方式。面对感冒、咳嗽、腹泻等常见病症,大多数人倾向于在家中使用常备药物进行初步处理。而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居家长期服药更是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用药不当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轻则引发不良反应,重则导致药物耐药、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自行购药比例较高,但普遍缺乏系统的合理用药知识。因此,普及家庭合理用药理念,增强公众安全用药意识,已成为保障家庭成员健康的关键一环。
认识药品:分清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药品主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两类。
处方药:如抗生素、降压药、降糖药等,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开具的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切不可自行判断、随意服用。
非处方药(OTC):安全性较高,无需处方即可购买。其中:甲类OTC(红色标识)需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乙类OTC(绿色标识)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
需注意的是:即使是非处方药,也不宜长期、超量服用。用药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明确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证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做到“知药、懂药、慎用药”。
家庭常备药的选择与科学管理
科学配备和管理家庭药箱,是应对突发小病小伤的基础。建议常备以下几类药物: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等)、止泻药(如蒙脱石散等)、外用药物(如碘伏、酒精棉片等)。
同时,需警惕“盲目囤药”现象。许多家庭药箱中积压大量药品,部分甚至长期未用直至过期。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因误用过期药物带来健康风险。科学管理建议:定期检查有效期、规范储存、安全放置、分类存放。
合理用药“五要五不要”原则
为确保用药安全有效,建议遵循以下“五要五不要”原则:
要遵医嘱,不要自行增减药量: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擅自停药或加量可能导致病情波动或加重。
要按时服药,不要随意更改时间:如抗生素需按疗程规律服用,中途停药易导致耐药。
要看清说明书,不要忽视禁忌与不良反应: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更应谨慎评估用药风险。
要避免重复用药,不要同时服用多种同类药物:如多种感冒药可能均含对乙酰氨基酚,叠加使用易致肝损伤。
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不要随意混用中西药:某些中药与西药合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应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联用。
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生理特点不同,用药需格外谨慎,建议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进行。
儿童:并非“缩小版成人”。其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药物代谢能力弱,剂量需精确计算,切勿简单按成人剂量减半使用。
老年人:常患多种慢性病,用药种类多、频率高。随着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易发生蓄积中毒,应重视药物相互作用,必要时调整剂量。
孕妇与哺乳期妇女:药物可能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发育。用药前务必咨询专业医生,权衡利弊,避免使用未经证实安全的药物。
合理用药是家庭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基本的用药知识,养成科学、规范的用药习惯,不轻信偏方,不滥用药物,才能真正发挥药物的治疗价值,避免“药”变成“毒”。让我们从今天起,做理性、负责任的家庭健康第一责任人,为家人筑起一道安全、科学的用药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