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黑中介匿迹,租房市场绘出新图景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经济报记者 张韩虹 实习生 黄思铭

“现在黑中介早跟过街老鼠似的,几乎销声匿迹了!”在南京秦淮区一家品牌中介门店里,从业十几年的卢经理指尖在电脑屏幕上的政府租赁平台界面轻轻一点,语气里满是笃定。“每套房挂牌都得‘双证合一’——房东的房产证、身份证,少一样认证系统就会自动卡你!”他抬手做了个“掐断”的动作,“就这么卡住,半点儿发布的门路都没有!这规矩,硬得跟钢板似的!”自2025年7月国务院颁布《住房租赁条例》后,记者走访南京多家租房中介发现,即便新政要到9月15日才正式落地,但租赁市场的“规范化齿轮”早已悄悄转了起来。

实名认证:

从源头堵死“假房源漏洞”

“现在的市场和以前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卢经理身体往后一靠,重重陷进高背椅里,言语中透着不屑,“有些人胆儿肥得很,伪造个房产证就敢挂牌,玩的就是‘一房两租’‘一房多租’的猫腻,空手套白狼坑租客;还有更缺德的,自己租个房,转头伪装成中介高价转租,赚的就是信息差的黑心钱!”随后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一点,调出平台核验界面,一边演示一边向记者说道:“现在不一样了,政府要求先核验房东的产权证、身份证,上传系统通过了才能挂牌,这就跟你去南京南站刷脸进站一个理,没真证件,想进去门都没有。”

实名制的效果肉眼可见。贝壳平台的报告里,截至2025年7月,南京租赁挂牌房源库存稳定在9万套左右,比上个月还少了些。卢经理指尖在屏幕上的折线图上划了一圈:“供应量稳着降,说明成交量在往上走,市场在‘消化’有效房源,这才是健康市场的样子!”他又翻出门店的投诉登记本,指着“虚假房源”那栏说道,“你瞧,这投诉量跟坐了滑梯似的一直往下掉,‘一房多租’那种扯皮的糟心事儿,现在基本没有了!”门店最显眼的玻璃门上,新贴的“真房源承诺书”格外醒目,以前门前花花绿绿的折扣海报也已没了踪影。

服务转型:

从中介到“租客安全管家”

聊起即将实施的新政细则,卢经理说:“像群租房整治、租赁资金监管这些‘硬骨头’,南京其实最近几年一直在做,不算新鲜事。但这次新政更严格,起步就是10万元罚款,搞不好还得几年甚至终身禁业。”他语气顿了顿接着说,“这可不是吓唬人,那些还想钻空子、糊弄租客的中介,这下真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彻底没活路了。”

数据里藏着市场的新风向:南京租赁需求的“重心”在悄悄发生变化。大学城周边的单间、市中心的一居室还是最抢手的,但租客的要求变了。卢经理说:“去年租客一进门就问这房多少钱,今年则张口先问有独立卫浴吗?门是电子密码锁不?小区晚上有没有保安巡逻?”他点开后台的客户备注,条条都离不开“安全”“合规”,“大家把‘住得安心’放在第一位,新政刚好把这点落到了实处,既规范了租赁市场,也解了租客的后顾之忧。”

这种“安全焦虑”正倒逼着服务升级。卢经理想起前几天带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看房的经历,他笑着说:“以前租客一般就看户型、采光,小姑娘问题很多,看得也很仔细,墙角的插座有没有老化,消防通道的门能不能打开,就连公共区域的灭火器过没过期都得告诉她。”他转头指向窗外的老居民区说:“你看那片老房子,以前合租房乱得很,现在要么拆了隔断恢复原样,要么按安全标准重新装修,原来一间套房隔出五六间、人均不到4平方米的‘鸽子笼’,现在不可能存在了。市场规范了,安全隐患自然也就减少了。”

旺季量增:

租金稳得像“踩了刹车”

虽说眼下正是暑期租赁旺季,南京租房市场却透着一股“反常”的稳,成交量涨了,租金却没跟着飘。卢经理指着屏幕上的两组曲线告诉记者:“七八月成交量比上个月多了不少,但租金却像是被踩了刹车似的。”他向记者描述最近接待的租客,“来求租的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或是外来找工作的年轻人,行李不多,手里攥着简历问2000元能拿下带阳台的不?——现在这个价位的房源不少,租金跟去年比基本持平,甚至还略低。”

卢经理认为,这“量增价稳”的背后有三重原因:一是南京的保障房越建越多,“收储转租”的存量房也加了量;二是天太热,不少人宁愿等凉快了再找房,需求稍微缓了点,价格就好谈了;最关键的还是因为新政出台——群租房整治把那些低价劣质的“鸽子笼”清出去了,市场里剩下的都是合规房源,租金结构反而更透明、更健康了。他指着条例中“人均居住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的规定说:“以前那些隔出来的小单间,现在根本没法挂牌,低价劣质房源的生存空间没了,租金自然稳得住。”

随着9月新政实施的日子越来越近,租房行业的“洗牌”也在悄然加速。卢经理表示,最近不少小中介门店挂出了“转让”的牌子。“有人说新政把市场管‘死’了,其实是让市场秩序更规范,维护了住房租赁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稳定了住房租赁关系,促进住房租赁市场高质量发展。未来只有能把‘安全管控’和‘数字服务’两条路走稳的企业,才能站得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