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从57%到1.4倍:新北与丹阳的“逆转”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经济报记者 王峻峰

丹阳市与常州市新北区,长江南岸沪宁线上的两个县域,相互毗邻,在从三国吴到东晋、南朝的江南大规模开发历史进程之中,都曾有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两地皆处苏南沿江,自古人文相亲,风俗相近,近代以后皆处于吴文化区的西缘。如今虽分属镇江与常州两个设区市,依然关系密切。

两个县域资源禀赋相似,工商业传统相似,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基础相似。但无论历史积淀、面积人口还是城市知名度,丹阳向来在新北之先。改革开放至今,苏南县域彼此竞逐近四十年,丹阳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曾长期遥遥领先新北。从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乡镇企业到迅速成长、走向海内外的民营企业,再到眼镜产业集群的崛起,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多年,丹阳可谓苏南工业强县的代表之一,各方面均强于新北。然而,近二十年来,从经济发展到综合实力,两个县域却经历了一场巨大的“逆转”。

从2004年至2024年,新北区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30.5亿元增长到2234亿余元,丹阳市GDP则从228.5亿元增长到1561亿余元,前者增长17倍有余,后者增长近7倍,前者增幅是后者的两倍有余。2004年,新北区GDP仅约为丹阳市的57%,2024年已是丹阳的1.4倍。早在2016年,新北的GDP就超过了丹阳。2024年人均GDP,新北是丹阳的1.57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新北是丹阳的1.85倍;税收收入,新北是丹阳的2.2倍。如今的丹阳,不仅经济总量不及毗邻的新北,经济发展质量也被新北拉开了距离。

新北与丹阳的这场竞逐赛,前者在近二十年间上演“大逆转”。这一巨大变化究竟从何而来?

新北:跨越1700年的“新区”

新北,对不少江苏人来说似乎也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该区属常州市辖,濒大江之南,繁忙的沪宁高速公路穿越而过。其前身是1950年设立的常州市郊区,2002年改为新北区,与国家级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新北看似是一个新的县域区划,实际上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1700多年前的西晋,此地即属毗陵郡辖县,而毗陵郡与今日常州市行政区域重合颇多。

新北之地,北与泰州隔江相望,东与江阴相邻,西与丹阳、扬中接壤。国土面积508.91平方公里,仅约为丹阳的1/2。2024年末,其常住人口90.51万人;城镇化率88.84%,较上年提升0.33个百分点。

该区2024年GDP为2234.56亿元,较上年增长6.2%,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1.2和0.4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较上年增长6.2%和6.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24.7万元,在江苏全省所有市辖区之中排名第五,仅次于南京市建邺区、玄武区和无锡市新吴区,以及包括连云港经开区、徐圩新区在内的连云港市连云区。

今年上半年,新北区GDP预计增长6.5%以上;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1亿元,增幅居常州全市第一;税比89.2%,较2024年再提高0.8个百分点;进出口额逆势上扬,到账外资4.44亿美元,占常州全市的一半。此外,位于新北境内的常泰大桥通车在即,“新北通江夜未央”入选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商圈。这个有着1700余年历史的“新区”,实力与活力都在持续攀升。

客观地看,目前新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超越苏南大多数区县。即使与全省数十个百强县相比,新北也在中上游之列。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近二十年新北工业快速持续成长壮大,早已摆脱了局限于传统制造业、商贸业与园艺农业的“苏南大城市郊区”传统发展模式。

先看税收指标:2024年,新北区税收收入133.5亿元,占比高达88.4%,高于常州全市税收占比4.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的规模与占比,是体现一个地区商业——尤其是工业产值与效益的关键指标,新北税收收入占比近9成,高于常州乃至江苏全省多数县市区,凸显了该区工业的体量与质量。

第二组指标:2024年新北工业总产值4585.3亿元,其中,1588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935.6亿元,占比近86%。2023年,新能源汽车成为该区首个年产值过千亿产业。其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产值已突破600亿元。

第三组指标:2024年新北区进出口总额为1327.9亿元,连续11年居常州区县之首。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额较上年增长16%。

三组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新北传统产业的“向新”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集群成链。

以该区罗溪镇为例。2012年之后,罗溪镇从一个农机配件加工镇升级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强镇。近年来,比亚迪、北汽重卡、蒂森克虏伯等大型知名企业纷纷在此投资。比亚迪罗溪基地主要生产元PLUS和海洋系列电动汽车,2024年产量近30万辆。目前该镇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就有33家,从业人员1.6万人。2021年至2024年,该镇工业开票销售从327亿元增长到902.5亿元。

近十余年,该区奔牛镇从电机小镇升级为智能制造小镇。在此落户的知名电动车企业九号科技,2024年“双11”销售额即突破15亿元。

作为曾经的苏南沿江化工重镇之一,近十年新北的生态环境也在迅速改善。2024年,该区湿地保护率从15.3%提高至32.3%;8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连续八年保持100%;PM2.5浓度为33.4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达国家二级标准。这一变化,从侧面印证了新北产业结构调整的真实成果。

丹阳:步履滞缓的“苏南强县”

扬子江之南的丹阳,镇江代管的县级市。其面积1047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GDP长期居全省TOP10之列。

丹阳在1987年撤县设市,2024年末常住人口99.47万人,距Ⅱ型大城市的百万人口标准仅一步之遥。地处沪宁铁路与公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点的丹阳,可谓长三角南翼的县域交通枢纽之一,长期以来物流和商贸业发达。沪宁高速公路(G42沪蓉高速)、312国道、122省道、338省道等主要干道经此通往全国,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大港是对外开放的长江第三大港、长江最大的集散联运中心,江苏第三大机场——常州奔牛国际机场位于丹阳与新北交界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丹阳一直在全国百强县TOP30之列,一度是“苏南五虎”——江阴、昆山、武进、常熟、张家港之后江苏县域第二梯队的佼佼者。然而,近二十年间丹阳经济步履滞缓,近十年更被众多新北在内的多个苏南、苏中县域陆续超越。

2017年,丹阳GDP居全国县域第10位,高于同年所有苏中苏北县市。2019年,其GDP却较上年缩水了近130亿元,被海门、如皋、启东、海安四个苏中县市超越,跌落至全国第26位。2024年,丹阳在全国百强县之中的排名略升,排第24位,但GDP总量仅高于苏北第一经济大县沭阳约0.7亿元。2025年丹阳GDP极有可能被沭阳超越。

再看经济增速。2024年丹阳GDP同比增速为5.8%,江苏所有县域之中排名中下。当年该市人均GDP为156941元,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63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25元,三个数字均居苏南县域中下游。

作为传统的“苏南强县”,近二十余年,丹阳何以步履滞缓,在与苏南、全省的县域竞争中逐渐落后?

研究者分析认为,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作为丹阳经济支柱的工业竞争力下滑,优势不再。其工业整体实力不但已不及新北等众多苏南沿江县域,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即使相比泰兴、海安、海门、沭阳、邳州等苏中苏北新晋经济大县(市区),丹阳的工业优势也在逐年缩小甚至消失。

研究者指出,近十年间丹阳工业增速确实在明显放缓。

2015年,丹阳工业总产值约为2991亿元,较上年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为193.7亿元,较上年增长10.3%。2019年,该市工业总产值下滑至1520.17 亿元,同比仅增长0.8%;工业利税额 84.67 亿元,同比下降 12.5%。2024年,该市工业总产值恢复至 2450.48亿元,但同比仅微增1.9%;工业利税额173.11亿元,同比微增1.5%。换言之,近十年丹阳工业总产值绝对额仅增长了不到145亿元,总体增幅不到5%;工业利税额剧烈起伏,总体下降。两个指标的年增速都在低位徘徊。

丹阳的税收收入,2015年为57.58亿元,较上年增长1.6%;2019年为50.8亿元,同比下降1.9%;2024年为60.51亿元,同比下降4%。也就是说,近十年来,丹阳税收收入只增长了不到3亿元,年度增速则下降了2.4个百分点。

由以上两组数字可见,这个曾与“苏南五虎”一样凭借工业起飞的县域,工业企业效益与活力的下降曲线早已出现。

研究者认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相对滞后、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过程中的等待观望,是丹阳工业失去既有优势的两个根本原因。对比同一时期的新北,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

但从另一方面看,在工业竞争力下滑的同时,近十年丹阳的现代服务业获得了新一轮的成长。某种程度上,这加快了丹阳从传统制造业绝对主导向工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转变进程。

据统计,2015年丹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284亿元,2024年这一数字为443.88亿元,几乎是十年前的两倍。作为“中国眼镜之都”,丹阳最具优势的批发零售业2024年收入397.27亿元,较上年增长5.8%;当年末该市拥有亿元市场6个,成交总额达125.89亿元,交易规模居全省县域前列。近几年,丹阳网络零售额均居镇江所有县市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