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大运河一路北上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A03版:吴韵汉风       上一篇    下一篇

○十 品(淮安)

在我国的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的东岸横亘着著名的“洪泽湖大堤”。因为有了这个大堤,洪泽湖的碧波万顷,浩渺烟波,渔歌唱晚,洪水汤汤才会有其无限意义。然而,洪泽湖大堤还有一个名字,叫“高家堰”,(又称“高加堰”,因明朝以后堰堤不断加高培固“益益加而益高耳”)。而在这个名字更早一些时日还有一个乳名,叫“捍淮堰”。千百年来,它的名字变化就足以证明了它的故事和价值非同一般。尤其与大运河产生关系以后,它就与国家的命运和荣辱连在了一起。

洪泽湖是一个人工湖,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中是唯一的,也是不可复制的。早在一千八百年前,这一带还是沟塘如珠,散落一片,大都是成因于冰河晚期的潟湖和地质变化。大若万家湖、富陵湖,小若白水塘、破釜涧、泥墩湖,当时为军队屯田之需,筑堰以聚水灌溉,耕田收粮,保障兵马。广陵太守陈登在任期间二十六年没有什么政绩留下,唯有这筑“捍淮堰”让历史留住了他的名字。随后历代修补扩大,“高家堰”成为地方不可或缺的防洪蓄水重要水工设施。

隋代开掘了大运河,高家堰内又因大水蓬勃,形成规模独具的大湖——洪泽湖,这又一次将这高家堰的重要作用凸显出来。元宋以后,特别是黄河改道南侵,打乱了淮河水系,大运河北上,进入里运河段渐渐变得淤缓滞塞起来,在它西侧的洪泽湖在不断升高的高家堰的作用下,也在不断升高着水位,里运河水位抬高后,为大运河的通畅带来很大的贡献。

明代漕运渐渐兴起,并成为国家经济的“黄金走廊”。保漕运就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缓解黄河南犯的不利环境;二是提升航运水位,确保大运河的通畅。这两个方面在明代万历时期,由河道总督潘季驯做到了。他的治水理念集中地体现在洪泽湖北侧的清口处,“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疏通黄河泥沙淤积。再就是大筑高家堰石工墙,提升洪泽湖水位,以资盈运河水道。这种理念在当时有着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延续到清朝康熙年间。洪泽湖也因此进入了全国五大淡水湖的行列而闻名天下。

回望千年高家堰,风雨如磐,世事维艰。在这个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自东汉时期直到明代潘季驯治理,改土堤为石工墙,大筑高家堰,是为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农田灌溉。明朝后期到清朝所筑高家堰,主要是保持大运河畅通,保证漕粮运输正常进行。悠悠流淌的运河水和千帆争渡的漕船见证了这段历史,大运河边的人们还参与过这里的劈风斩浪,拉纤行舟。与其说高家堰陪伴大运河走来,倒不如说高家堰成就了大运河数百年的光荣与辉煌。

大运河纵横南北1798公里,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液,是明清帝国繁盛的生命线。在漕运鼎盛时期,走一趟运河漕船,栉风沐雨,日夜兼程,要有数月才能完成行程。而这行程中,各种困难、险隘、不测因素多得无法细数。《西游记》中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而行漕运、走运河的种种困难与之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运河在里运河入中运河段,有一处令人十分纠结的行程,让许多船老大心生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这就是清口三闸和葫芦形运河。因为这里曾是黄河夺淮的主要入口处,而在黄河几次夺淮时又曾多次改道,形成这一带复杂的河流环境。与此同时,淮河也在这一带汇流,形成了高差,若要保证运河畅通就得解决这两处来水的合理走向。淮水进入运河,清口的水位落差太大,需建坝层次节制,从明代到清代,清口几座节制闸的距离由远而近,由疏到密,皆因水势和漕运之需随清口的移动而不断变更。万历年间的通济闸、福兴闸,康熙年间的天妃闸、惠济闸、永济闸一路变更,到了嘉庆年间,才基本定型为惠济闸、通济闸、福兴闸三闸,并在每座闸的东侧开凿越河,再建越闸,三闸皆为复线,形成三座正闸、三座越闸。运河在这一段上有分有合形似葫芦,清口三闸所在地就成为运河全线中著名的葫芦河,正闸、越闸之间的陆地就成了奇特的葫芦岛。正闸关则越闸开,越闸关则正闸开。三闸实为六闸,共同节制淮水入运河,呈四级水位,俨然成为咽喉要道。往往过闸需用三四天时间,咽畅则水行,喉塞则漕滞,制约着明清漕运的命脉。由于三闸的节制,各闸间相距三四公里,运河在这段不足十公里的河道上打了一个S形的弯,成了明清运河交通枢纽,漕运锁钥。这样一个完美设计是我们先辈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是运河人和行船人用血汗经验换来的。尽管这些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光芒依然留存在历史的书页中。

民国时期,淮阴船闸建成通航,直接沟通了里运河和中运河,所有往来船只不必绕行困难重重的清口三闸,既缩短了航程,又彻底改善了航行条件,船过闸仅需一个小时,清口三闸的运河水道被逐步淘汰,成为今天的古运河遗存。现在每每到此游历,或登闸凭栏,或临空眺望。三闸雄姿已不复当年,但隐隐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船工的呐喊和开闸的吼声,悠远而绵长地连着运河人那不灭的灵魂。

岁月的沧桑可以让记忆模糊,而永恒的创造精神才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我曾一次次地走在高家堰的大堤上,一次次地抚摸着粗粝苍凉石工墙的条石,一次次在“三闸”的遗址上踱步逗留。有时我骑着自行车沿着老淮江公路向南骑行,公路紧贴着大运河,大运河的涛声和繁忙船只的汽笛声无时不在拨弄着我的心弦。我想到的是我们的先人们历经多少艰难才创造出当时的伟大工程。大运河呀历经千年,在南方依然还在日夜不停地运载着祖国建设的物资,这怎能不让我感慨万分呢。

伟大是创造文明的基石,而中华民族正是创造基石的民族,未来的伟大文明必将由中华民族扛在肩上,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十品,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现居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