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健(如皋)
七月中旬的杭州,暑气被西溪湿地的绿意温柔消解。午后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在麦家理想谷的木质地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书的墨香与湿地特有的湿润气息。正是在这里,我与作家麦家重逢——距离七年前在家乡如皋的初遇,已悄然走过两千多个日夜。再次相见,没有陌生的客套,反倒像老友重逢,格外亲切。
七年前仲秋的古城如皋,我曾有幸陪麦家老师漫步水绘园。那时的他,踩着青石板路,看冒辟疆与董小宛的园林遗迹,轻声感叹“江南的美,藏在水的柔情里”;去看定慧寺,他站在古柏下听钟声,说“安静是创作的底色,就像这寺庙,热闹是给香客的,清净才是给心的”。两天的陪伴里,一路听他聊《暗算》里那些“隐姓埋名者”的灵感来源,讲《风声》背后那些未写进书里的细节,那些关于创作的赤诚与思考,早已悄悄在心里扎了根。
如今在理想谷再见,麦家老师穿着简单的深灰色T恤,坐在靠窗的书桌旁翻看着手稿,周身的沉静温和一如当年。“是你啊!”他抬头认出我时,眼里闪过惊喜,像见到熟稔的朋友,“记得如皋的水绘园,那荷叶上的露水,比任何墨水都清亮。”一句惦念,瞬间拉近距离,仿佛这七年的时光只是转身,我们依然是那个在园林里听故事的人,和那个愿意分享故事的人。
“这里的每一本书,都在等待真正需要它的人。”麦家笑着指了指满墙的书架。我们的话题从他近年的新作聊回那些经典旧作,从《人生海海》里“上校”的坦荡,到《解密》中容金珍的纯粹,再到《人间信》中人间烟火里的悲欢与希望。他说,这些年的创作,更想写“普通人的英雄主义”——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在生活的琐碎里守住善良与勇气。“七年前聊创作,总觉得要‘攻克一座山’;现在倒觉得,要‘种一片田’,慢慢耕耘,等着种子自己发芽。”麦家老师笑起来眼角有细纹,却比当年多了几分从容,“写故事其实是在写人,写那些藏在命运褶皱里的挣扎与坚守。”这些话和七年前在如皋听到的“创作要对人心诚实”遥遥呼应,让我忽然懂得:真正的创作,从来不是炫技,而是用时间熬出的真诚。
临走时,我递上一本《人间信》请麦家签名。他接过书,翻到扉页时忽然停下:“七年前给你签的那本《人生海海》还在吗?”我用力点头,说常翻起。他便笑着写下:“七年再遇,愿你我都在文字里,活得更像自己。”笔锋有力,比当年多了几分苍劲,却依然带着温度。递书给我时,他轻声说:“书是船,载着我们从过去到将来。”指尖触到书页的余温,忽然觉得这两本相隔七年的签名书,像两座桥——一座连着如皋的水韵,一座接着西溪的书香,而桥的两端,是一个作家与读者之间,跨越时光却从未褪色的默契。
走出理想谷时,夕阳正为湿地镀上金边,芦苇在风中摇曳。回望那间被书籍填满的屋子,忽然懂了“理想谷”的意义:它不仅是麦家的理想,更是所有爱书人心中的锚——无论走多远,总有一处地方,让文字的温度、真诚的交流能跨越时光,成为不期而遇的惊喜。这场重逢让我明白,有些相遇不是终点,而是伏笔。就像七年前如皋水绘园荷叶上的露水,如今落在了西溪的书页上,晕开一片温柔的墨痕。而文学,便是那道让我们在岁月里不断重逢的光,让每个认真生活、认真阅读的人,都能在彼此的故事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