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骐(南京)
得识汤兄年华也才月余,却与他有过两次不短的聚聊。知其经历不凡,且文才出众。因“苏超”而带动江苏大地城际间民众密集互访,才子年华因势起文,他几乎为省辖十三城写了旨在发掘地域特点和城市精神的或名胜或人物或特产的“记文”。他熟读史籍,有扎实的古文功底,这一系列城记皆以旧体文的腔调一一写来,倒也不失一种独有的韵味,适合吟诵,颇具一唱三叹的翩翩情致。
年华兄由泰州调来省城十年有余,现任职于凤凰出版发行集团,是积累了丰富营销经验、熟谙市场流变的策划与实践兼具的业内高手,推出过多项较大规模的图书推广活动,被省全民阅读办授予“江苏全民阅读十佳推广人”称号。
再说另一友——诗人江澄子,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知其诗名,其时我在《风流一代》杂志,他的诗作曾在我主持的文学版块上获得青年读者的好评。未曾料及,近四十年过去,他还记得那时给杂志投稿我给他复信的往事。不久前他们一批当年的实力诗人聚会兴化,一道说起我。厚道实诚的江澄子于近日邀我在宁一聚,相见之下,这才知道,他刚刚卸去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之衔,席间他跟我更多地谈及关于粮食的话题。民以食为天,任何时代粮食都是国之大业。这些年,他工作之余时有佳作出手。而诗思也都围绕土地和粮食展开,这让他的作品有了一种自然生发的厚重感。接触中,感觉到他待人的朴实与坦诚,谈起年轻时交流较多的几位诗人,他的眼光里我读出了少年才有的纯真和对旧友的情义。
很有意思的是,与江澄子只是初识的汤年华,被他一组关于粮食的诗歌所击倒,当夜便写出了这篇足见其审美高识的评文(题为《“禾下乘凉梦”的美好意象——江澄子〈稻谷的光芒〉读后》,文见8月11日“紫牛新闻”),令我为之折服与惊叹。这样的情形似可证明,无论你此生从事何种职业,而在精神层面上,此人与彼人完全可以互通,产生共鸣。某种意义上,诗歌是我们内心一颗很难熄灭的火种,它常常凝聚着对山河故人的眷恋和对未来世界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