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听君一席话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第A03版:吴韵汉风       上一篇    下一篇

○姜琍敏(南京)

仲跻和兄嘱我为其新著作序——不几年前我刚为其《黄石公与企业管理》作过序,不意他又结合自己精彩而风生水起的人生履历,解读阐扬起《道德经》来;而且解读得准确实在、深入浅出而启人深省。这可不是一般功夫!毕竟这《道德经》乃中国哲学中经典之经典,恢宏博大,高山仰止,令无数英雄拜伏于其下。而我多年前也发奋啃过它,结果只落得一头雾水,勉强留下些一知半解的印象,也早就烟消云散。更毋庸说引为圭臬,点化人生了。

而仲跻和将《道德经》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并以此为纲,详细串联起自己已届望七之年的人生履历。全书的文字质朴、自然且言之有物;可读可学。直如一位谦谦长者,在与你促膝长谈。仅就写作水准来说,仲跻和又大有长进。此书无论作为自我传叙,还是随笔合集来看,皆可谓上乘之作。即其文字,亦多精彩之处。

不禁想起马尔克斯说过的:“如果我不得不给年轻的作家一点忠告,我会说,去写他身上遭遇过的东西吧。”我觉得仲跻和恰是以本书证明了,他就是这么一个作品中有“我”也擅长观察、表现熟悉的人和真实生活的作家。因而,当我一气读来,不待掩卷,心中已浮起两个词汇:厚积薄发,玉汝于成。

至于他能不加虚饰、“和盘托出”这点,我尤为赞赏。仲跻和如捧出自己的一颗心般,侃侃而谈,将自己这一生的是非功过、喜怒哀乐坦陈于世人之前。这才是写传记式作品或回忆录应有的姿态。如他在书中反复详叙自己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屡次决策失误或因心软、过于仁慈而为人所惑、所骗,以至多次损失百万、千万之资。而今他不是耿耿于怀,而是结合“道德经”思想,加以剖析,汲取教训——他的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度风雨飘摇到如今树大根深,风雨不动安如山;其主因,固然在于他本是一个特立独行、知行合一且心有灵犀的人;而其明智、果决且总能在必要时拨乱反正、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刚毅,也是其办企业、写作都能够保持步步生花、水涨船高的关键前提。而他之为人处事的旷达与良善,也绝不仅如其言,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在具体的人与事中。如他书中所言:“我当厂长四十年,没有辞退过一个员工,都是他们选择了离开;而离开后更没有成为敌人,而是熟人、朋友,至少也是曾经的同事……又如某人辞职,我知道他给企业造成了损失,更知道他有违法行为。企业可以依法送他进牢房。而且他多占企业的工资、绩效工资还会给企业吗?与其鱼死网破,何不网开一面。人留后路好相逢,他可以无德,我不可以无情。”

由此,你可以说他这人有时似有点迂,甚至有点东郭气息,却不得不佩服他的器识博大、宅心仁厚。

至于仲跻和之读、用《道德经》,其发心与实际领悟,也大有可圈可点之处。首先,他是很明智的。他读《道德经》不是为做个这方面的专家,而是引为指南。他之理解《道德经》,也不是学究式的,而是结合自己的体悟和感受,这反而能更深透、务实地把握经典的真谛和精髓。

可见仲跻和之学用《道德经》,本非偶然或心血来潮,而是出自内心的真切需要和认知——“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一定是个哲学家,至少应有哲学素养的天分。”

从本书即可见出,仲跻和的哲学和文化素养,已随着他持久不懈的精研而不断精进。正如《道德经》所言,“为学日益”了。只要你认真阅读,便可发现,而今的仲跻和,其人格魅力和精神结晶,真如金砾般,闪烁于全书的字里行间。

至于他对《道德经》领悟最深、践行最实之处,我觉也恰如其言:“大从小起,长从短起,高从矮起。而我从《道德经》中读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无中生有’,不过只是中间多了个过程,一生二、二生三的量变。‘从无到有’最难,‘无中生有’不仅需要智慧,而且更需要勇气与实力。而回想人生这么多年,我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无中生有’”。

更精妙的是他的如下感受:“‘无为’是要求‘无不为’。如果说人活着是为了无为,那还有活着的必要吗?只有‘无不为’,才有存在的价值,这就是现实。”

这可说是抓住了最实质的要义。许多人读《道德经》,往往对其“无为”理念最感兴趣:我不需要奋斗,不需要苦思强学,躺平即可“得道”。殊不知,“无不为”才是老子的根本目的。

行文至此,油然想起王阳明。因我刚好看到鲍鹏山先生说王阳明的一段小轶事:某日王阳明与朋友赏花。朋友问他:“先生,你说心外无物,可是这个花在我们没有看到之前,它就开放了,怎么能叫心外无物呢?”王阳明答曰:“当我们没有看到这个花的时候,此花与吾心同归寂寞。而此刻,我们看到了这个花,于是此花才与吾心一时明亮起来。此时我们便知,此花不在心外。”

此言当作何解?王阳明实际上说的是,花在我们没有看到它之时,虽然绽放着,却只是植物学意义上的绽放。而当我们看到了它,感受到、领悟到它之美的那一刻,这个花才真正地有了哲学上的、精神上的意义,因而也就成了我们的“心内之物”。

从这个角度上去看仲跻和解读的《道德经》,不也可以说:《道德经》固然贵为经典,但你未读或未读懂、未把握其精神时,它也不过是一朵寂寞的“心外之物”吗?

仲跻和悉心研读了《道德经》,《道德经》亦因此而成了熏陶他、点化他、引领他的“心内之物”。而我们,则也可通过仲跻和的心得与感悟,进入《道德经》的玄妙世界。

作者简介:姜琍敏,一级作家,江苏省散文学会会长。《雨花》原主编。1976年迄今,在《人民文学》《当代》《小说选刊》《长篇小说选刊》等各地报刊发表各类作品逾500万字。出版小说散文著作37部。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