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创新—质效—人本”框架下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探析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T08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新质生产力”到底“新”在哪里这一重大课题,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本文旨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通过文献的梳理与研究,着力从“以新的科技创新要素为核心驱动力”“以新的生产质效跃升为验证性标尺”“以新的社会发展旨要为最终落脚点”等角度出发,析解新质生产力的特征体现,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一、以新的科技创新要素为“核心驱动力”

在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浪潮汹涌澎湃,新质生产力之“新”首要体现为以新的科技创新要素为核心驱动力。相比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实现了新的变化与发展。一方面,在新质生产力系统的要素构成中,科学技术要素完成了向科技创新要素的“新”转化。在传统生产力框架下,科学技术要素主要表现为知识的静态积累与储存,其知识生成机制通常依赖经验积淀与发明创造。相较而言,科技创新要素的核心特征在于其突出的创新驱动性,它通过对传统科技要素的跃迁式升级,将创新性知识产出成果转化为核心资源,以此为动力引擎推进新质化生产与智造,从而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并大幅压缩生产周期。另一方面,在新质生产力系统的要素构成中,科技创新要素的核心驱动作用,伴随着数据、空间、生态三大新要素的协同发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除了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外,还增添了数据、空间、生态三大新要素,且这三个新要素由科技创新要素衍生而来,正在成为推动要素系统变革的新动能。

二、以新的生产质效跃升为“验证性标尺”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物质生产效益不再是简单的“1+1=2”,而是“1+1>2”。新质生产力之“新”又显著体现为以新的生产质效跃升为“验证性标尺”。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以数字信息技术与应用为轴心,高效链接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生产质量与水平大幅提升,且此种链接绝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催生了全新的要素优化组合范式。其中,劳动者借助数字智能分析工具可以掌握规律,劳动资料依据实时数据能够动态调优,劳动对象通过精准建模获得优化方案,三者交融渗透,在数字之轴的强力耦合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结果是生产质量与效率的全面跃升。另一方面,随着新质生产力技术研发的深化与产出的规模化释放,新质生产力呈现指数增长的态势。首先,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研发孵化的数智技术凭借网络效应、数据驱动、边际成本递减等天然优势使得技术创新的扩散与应用呈现出指数级倍增特征。同时,这些突破性的创新技术通过平台化、模块化的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改造、赋能千行百业,迅速转化为能级质变、覆盖广泛的生产力。其次,新质生产力各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在技术催化下可以实现协同进化,尤其是以智能算法优化等为代表的技术红利在推动各要素高效互动中可形成“1+1>2”的乘数效应,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指数增长。

三、以新的社会发展旨要为“最终落脚点”

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新质生产力之“新”还体现为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旨归。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跃迁,始终服务于人的解放与福祉提升。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技术更迭与跃迁,其根本意义在于将人类从繁重、重复、高危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个体赢得更多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技术赋能的本质,是拓展人的能力边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最终指向更富尊严、更显自由的生命状态。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重构,深刻呼应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高品质需求。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组合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其催生的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智能服务等新范式,可以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品质化、便捷化的生活追求,不断将“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转化为可感、可及、可享的现实图景。最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牢牢锚定了共同富裕与互惠共享的宏伟目标。一是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层层推进,通过弥合“数字鸿沟”,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普及数字智能教育等,有益于保障不同地域、年龄、背景的群体共享发展机遇;二是新质生产力通过驱动物质生产水平全面升级跃迁可以带来社会的巨大进步,这些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结 语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以来学术界重点关注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课题,通过从“核心驱动力”“验证性标尺”“最终落脚点”多维度出发探赜其深层次的特征体现,可进一步洞悉“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为推动理论研究、实践发展提供基础性参考。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5SKGH2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