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的互动机制探析——以多民族国家发展为视角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T07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是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议题。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融现象愈发凸显。与此同时,民族团结作为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深入探究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之间的互动机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的认识,更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的内涵阐释

(一)文化交融的内涵

文化交融是指不同民族文化在接触与交流中,彼此吸收借鉴对方元素,实现自身丰富发展,并形成兼具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形态的过程。其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物质文化层面体现为特色物品、建筑、饮食等的相互传播;精神文化层面表现为文学、艺术、信仰、观念等的相互影响;制度文化层面则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的相互学习与借鉴。文化交融并非简单混合,而是在尊重各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

(二)民族团结的内涵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交往中,基于共同利益与目标,通过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助合作,形成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它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团结:政治上共参治理、共享权利、共护统一;经济上通过合作实现协同发展、共同富裕;文化上尊重传统、交流互鉴、共促认同;社会上日常交融、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前提。

二、文化交融对民族团结的促进作用

(一)文化交融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

文化是民族的标识与灵魂,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文化交融为各民族提供了深入了解其他民族文化内涵与魅力的机会。在文化交流中,各民族接触到彼此独特的文学、艺术、习俗等,能直观感受对方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消除因文化差异产生的误解与偏见。对其他民族文化了解越深,越能认识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进而尊重其独特性。这种相互了解与尊重是民族团结的情感基础,有助于拉近民族心理距离,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二)文化交融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交融中,各民族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时,会反思与传承本民族文化,强化自身文化认同。接触其他民族文化,能让各民族更深刻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与优势,激发热爱与自豪感。不同民族文化交融中,会形成共同的文化元素与价值观念,成为连接各民族的文化纽带,促进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延伸至国家认同,使各民族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国家是共同利益的守护者,进而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与忠诚度,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三)文化交融为民族团结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优秀民族文化蕴含团结协作、勤劳勇敢等丰富精神内涵,在文化交融中,这些精神内涵在各民族间传播共享,成为推动民族团结的强大动力。各民族文化中团结互助的故事、传说等经交流而广泛传播,激励各民族在现实中相互帮助、携手共进。文化交融催生的新文化形态,以新颖形式与丰富内涵,激发各民族文化创造力与活力,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为民族团结持续注入精神动力。

三、民族团结对文化交融的推动作用

(一)民族团结为文化交融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是文化交融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中,各民族之间相互信任、友好往来,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与便利条件。政府能够制定并实施有利于文化交流的政策措施,鼓励各民族开展文化活动,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与流通。社会各界对文化交融持积极支持态度,为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提供平台,如举办各类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在这样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各民族文化得以自由交流、相互借鉴,文化交融得以深入推进。

(二)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融的深度与广度拓展

各民族团结互助中,经济合作与社会交往愈发密切,为文化交融创造更多机会。民族间经济合作加深,人员流动更频繁,使不同民族文化能更深入融合,且跨境贸易中的文化交流还进一步突破了地域限制。同时,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加强合作,让文化交融范围不断扩大,涵盖教育、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如教育领域,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交流,促进文化在青少年中交融。

(三)民族团结保障文化交融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各民族能够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文化交融。各民族尊重彼此文化权益,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遵循互利共赢原则,避免文化冲突与文化霸权现象的发生。当出现文化差异或矛盾时,各民族能够通过协商、对话等和平方式解决,确保文化交融在和谐有序的轨道上进行。政府在民族团结的框架下,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政策,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引导文化交融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四、促进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互动的策略

(一)加强文化教育,提升民族文化素养

学校教育应将民族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系统传授各民族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特点与价值,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通过举办文化讲座、开展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丰富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体验与理解。社会教育方面,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举办民族文化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民族文化知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民族文化学习专栏,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提高社会公众的民族文化素养,为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如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文化创意产品、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等,通过文化产品的流通促进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加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整合文化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民族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扩大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鼓励不同民族文化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文化项目,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文化交融与创新,促进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

(三)完善政策法规,保障文化权益与民族团结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文化政策法规,明确各民族文化在国家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保障各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权利。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破坏民族文化遗产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在民族关系方面,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利,禁止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与压迫,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的协调机制,及时解决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提供制度保障。

结 语

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紧密互动机制。文化交融通过增进民族了解尊重、强化文化与国家认同、提供精神动力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为文化交融营造良好环境、拓展深度广度、保障健康发展。新时代需重视二者互动机制,通过加强文化教育、推动文化产业、完善政策法规、开展文化活动等策略,促进良性互动,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交融中共同繁荣,在民族团结中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