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提升新闻传播力的策略与实践路径
日期:08-22
引 言
数字化时代社会大众接受信息、新闻阅读需求等发生改变,新闻传播机构需要积极地迎合这一变化,创新新闻传播模式,以此提高自身新闻传播力。本文试结合相关文献以及行业基本发展态势,给出以下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数字化时代提升新闻传播力提供有益借鉴。
一、抢占新闻制高点
新闻制高点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对热点新闻、传播媒体、传播过程的主导权。抢占新闻制高点是数字化时代提升新闻传播力的重要举措。做到这一点,需要新闻传播机构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积极利用主流媒体率先发布有关重大政策、重大社会事件、重要民生举措等新闻,在确保首发权的基础上,对这些新闻进行深度挖掘。这是因为此类新闻容易获得受众的关注,能够为新闻媒体带来更多受众,从而提高媒体影响力。其次,积极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受众进行分析,挖掘受众的关注点、阅读喜好、思维模式,确保有效地抓住热点、痛点,夯实新闻传播的群众基础。例如,将新闻按照政策、民生、投资、娱乐等不同板块进行划分,有利于对接不同的受众,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再次,对于地方新闻媒体单位则是重点依托市级、县级融媒体,依靠该类媒体机构的权威身份,提高新闻的影响力。此类媒体机构能够有效统领地方各类优势媒体,能够为新闻媒体机构的传播提供良好的新闻传播矩阵。最后,新闻传播机构培养专业的采编队伍以及新闻线人队伍,能够第一时间获得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新闻、突发事件,以确保新闻传播方面的首发权。
二、形成多元传播模式
数字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深刻变化,获得信息的路径明显增多。这也决定了新闻媒体机构必须要突破传统单一媒体的局限,在利用主流媒体占据新闻制高点的基础上,形成“1+N”新闻传播矩阵,进一步覆盖受众群体。例如,央视媒体便是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客户端等不同平台形成多元传播矩阵,覆盖青少年、中青年、老年人等多个群体,有效地提升了传播质量。例如,央视推出的《小店看中国》便是以央视新闻为阵地、WI-FI万能钥匙App为补充,通过连续报道,使受众充分了解特殊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到,新老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些大的新闻传播机构提升新闻传播力的首选。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新媒体具有传播的灵活性,二者融合必然能够爆发出不一样的传播能量。尤其是央视、省台这样的传统媒体,都有大量的忠诚的老观众、老听众。只是在传统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需要通过二维码等技术将两种媒体关联起来,可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报道。这种多元传播通过互联互动的传播路径实现受众动态转化,推动各路径内容的差异化生产(如标题与内容适配不同平台),从而为同一受众群体提供多维视角,最终提升其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认知。
三、创新新闻内容表达形式
新闻传播力的提升,虽然需要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专业的传播矩阵,但最终还是需要依赖角度独特、内容犀利的新闻内容去打动受众。传统的新闻内容讲究新闻五大要素,内容中规中矩,缺乏较为形象的描写,因此也很难打动受众。数字时代,随着各类新闻媒体的涌现,新闻传播机构都在试图突破这种新闻写作手法,寻求写作上的创新。放眼当下,新闻传播机构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纯文本的新闻表达形式,以三维动画、虚拟技术等构建具有深层体验的新闻空间;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引领受众在关注新闻事件的同时,获得更大的视觉和思维空间;创新新闻表达形式,需摆脱传统报道的刻板形象,通过全过程互动拉近媒体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引导受众参与新闻传播,并借助其二次传播提升新闻影响力。例如,某新闻媒体关于某高速公路建设的报道,全过程与受众建立联系,鼓励受众发表意见和看法,通过这种形式为新闻内容的二次创作提供了视角,有效地提高了受众的关注度。
四、做好定期总结工作
传统新闻传播工作总结具有静态特征,即在新闻传播后运用一些数据加以分析,并没有将总结工作前置到新闻的采编、新闻内容分析以及创作和传播的过程当中。这也往往导致新闻传播难以突破传统思维。在数字时代之下,新闻传播机构提高新闻传播力,除了有赖于占据新闻制高点、培养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建立多元化传播矩阵以及创新新闻内容,还需要动态总结工作。该工作需要有关主体凭借信息技术手段,动态跟踪新闻报道的整个过程,对新闻采编、新闻内容加工、新闻媒体推送、受众反应等形成全过程分析,并形成动态总结。总结集中于新闻及时性、新闻内容创新性、新闻与受众的互动性、受众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性等方面。总结评价当中除了自评之外,还需要进行同岗位和不同岗位的互评,甚至可以将受众引入进来,通过受众评价进一步发现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结 语
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媒介增多,受众阅读习惯以及信息接收路径变得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传播机构必须要深层次分析受众特点,深度挖掘现有媒体优势,并在这一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媒体,构建“1+N”传播矩阵;同时,积极地抓住重大政策、重大社会事件、重要民生话题,占据新闻传播制高点,并且创新新闻表达形式,有效地缩短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使受众自愿参与到新闻的二次传播当中。各级新闻媒体单位通过这种综合手段,可有效提高自身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