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路径研究
日期:08-22
□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张 琦
当乡村记忆逐渐隐退于城市喧嚣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不被数字时代“降噪处理”,成为一道必须正面回应的现实命题。相较于城市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乡村非遗更易因代际断裂与人口流失陷入“孤岛效应”。数字化不仅是存续手段,更是传播与再激活的通道。近年来,江苏多地探索通过数字采集、平台转译、虚拟交互等方式,让“沉睡技艺”出现在屏幕、课堂与产品中,推动乡村非遗从“会做”走向“会说”“会传”,重塑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方式。
一、数字建档:为非遗保存确立技术支点
(一)录音影像采集+场景复原实现技艺还原
当前,乡村非遗的传承难点在于技艺操作细节难以保留、传承人群体高龄流失,因此数字化建档的首要任务是以高保真方式还原技艺全貌。在江苏苏州,评弹艺术保护单位联合苏州大学数字人文研究所,采用多角度拍摄、4K画质采集与空间音频拾音,对评弹代表性传承人表演进行全流程捕捉,并同步记录其气息控制、节奏处理与环境互动行为。同时,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重建老式书场,让观众或研究者在“原生态语境”中重新体验技艺发生现场。这类建档方式已拓展至如扬州剪纸、南京白局等项目中,并向非遗展示馆、数字展演平台输出标准素材,用于教学、展示和二次开发,实现从“抢救性记录”到“活化式转译”的内容迭代,有效缓解技艺濒危状况。
(二)统一标准建库+编号分类保障资源可用
建而不统、存而不调,是许多早期非遗数字化项目的通病。截至2025年,江苏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纳入项目超2.8万项,省级平台如“江苏非遗网”实现统一归档、同步更新、可视化浏览,部分县市同步建设自有分库,推进资料实时上链。例如,南京绒花数字建库项目对每项资料进行多标签归类,如“原材料种类”“制作技法细分”“适配节庆场景”等,并嵌入传承谱系关系图,方便后续补录与知识图谱生成。在技术平台上,系统引入全文搜索与时序浏览功能,传承人可随时上传新增材料,专家则可按门类校验与归档。这类“数据即服务”的建档逻辑,已在镇江香醋、东台发绣等项目中推广应用,有效打通非遗资料的“上传—分类—共建—再利用”全链路流程。
二、平台传播:让非遗内容走进公众视野
(一)短视频账号运营激活非遗传播新生态
短视频平台已成为非遗数字传播的主阵地,其核心在于内容选题与账号运营策略的系统构建。以“南京云锦研究所”抖音号为例,账号运营团队围绕“技艺复原—人物讲述—节气内容”三线并行策略,持续输出剪辑紧凑、标签精准的中短视频内容。其中“非遗技法一分钟”“传承人微访谈”系列视频点击量稳定维持在50万以上,最高播放量达598万,账号粉丝超44万。该账号充分利用节日节点与算法推荐机制,通过作品矩阵叠加形成流量闭环,配合评论区互动策划,引导观众进一步进入直播或商城页面,实现“内容—社群—转化”的联动闭环。与之相似,“宜兴紫砂”“南通蓝印花布”等账号也通过定向内容策划形成非遗IP效应,推动传统技艺在“Z世代”平台生态中实现“再认识”与“再激活”。
(二)互动化微内容传播拓展用户参与维度
非遗数字传播不应仅停留在展播层面,更需要用户主动参与。如“江苏非遗”微信公众号与“非遗好物”抖音直播账号在运营中高度重视用户互动设计——前者推送内容常以“知识问答”“技艺竞猜”“故事接龙”等栏目吸引读者评论参与,提升推文活跃度,延长阅读时长;后者通过“非遗体验直播间”形式,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边演示边讲解技艺流程,用户可实时提问或点赞打赏。平台数据显示,“南通蓝印花布”快手账号通过发布图案设计征集活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用户上传创作图片,实现“内容传播+用户生成”的双向互动,最高播放量达172万。
三、场景融合:推动非遗资源向应用端延伸
(一)数字平台联动高校推动非遗资源结构化转译
2019年,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启动“南京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示”项目,依托“ZHI艺”非遗虚拟展示平台,构建出“知艺—制艺—智艺”三位一体的数据库架构。这一项目不仅收录1758张高清图像、691段非遗视频,更通过“古籍量化分析+染色复原实验+专家经验评估”构建出接轨国际的“云锦色卡体系”。该平台在技术上采用结构化标签系统,分类涵盖制作流程、技法细节、工艺语境等十余个维度,极大增强了非遗资源的结构化处理与传播适配性。平台同时开放数字展览端口,为南京市中小学提供“非遗可视化教学资源”,打破非遗教育的“进课堂”壁垒。“ZHI艺”平台作为高校主导、地方协同的典范,为非遗从“保存性记录”向“公共性共享”迈进提供了可推广范式。
(二)非遗文创转化路径延展内容使用场景
镇江香醋非遗技艺作为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在数字建模与文创融合方面已开展创新布局。恒顺集团依托中国醋文化博物馆与文旅部门合作,将酿醋流程、历史文化等内容嵌入展厅互动体验,同时开发联名文创产品。2024年恒顺集团年度报告显示,其联合文旅部门推出的文创礼盒产品广受好评,线上礼品渠道销售迅速扩展,并建立大数据驱动的传播体系,提升消费者内容沉浸体验。同时,在进博会现场推出的12毫升香醋旅行装,因便携设计与文化包装吸引广泛关注,被称为“新国潮”代表商品之一。
非遗,不该被困在展柜与年俗里。只有当乡村技艺不再依赖被动传承,而是通过屏幕、算法与互动融入日常时,非遗才真正“活着”。问题不在于文化能否数字化,而是我们是否敢承认——它早已改变了自己的传播方式,也在重写属于它的时代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