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日期:08-22
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因此,须强化创新驱动引擎,促进高质量发展迈入更高水平,实现人民更加充实、更有品质、更可持续的美好生活。
一、以人民利益为导向谋划高质量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层次的特征,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改善物质条件,而是日益强调物质丰裕与精神富足并存、公共服务享有均等可及、生态环境宜居宜人、社会治理高效协同等综合性目标,深刻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个体全面发展与生活品质提升的更高期待。正是这种对多元化、高层次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了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回应人民需求的过程中让发展成果切实转化为全体人民的福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发展进程中享有更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美好生活。
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普惠共享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一,高质量发展为了人民。在谋划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中,必须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核心关切与行动指引。同时,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具体期待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与行动方案,确保发展始终以增进人民福祉为行动导向。第二,高质量发展依靠人民。要充分激发蕴藏在广大人民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畅通人民参与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渠道,鼓励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诚实经营、创新创造共同投身于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第三,高质量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获得感上,必须始终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更公平、更有效、更可持续的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同时,要持续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不足,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不匹配。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此过程中,科技进步催生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不仅会支撑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也会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丰富精神文化供给、优化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以先进生产力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第一,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环节,特别是基础前沿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前沿颠覆性技术以及健康保障、绿色低碳、数字智能等重大民生关切领域。 通过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牵引,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集聚与精准投放。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催生更多适应人民需求的新业态、新模式,强化生产环节与消费需求的联动,让生产方式的革新直接服务于生活品质的提升,使生产力发展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民生福祉。第三,构建有利于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打破行业壁垒与区域分割,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高效配置,让创新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确保先进技术能快速转化为普惠性的产品与服务。
三、以绿色发展为底色塑造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构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基础支撑。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必然选择。绿色发展不仅承载着巨大的增长潜能与创新机遇,更重要的是,其推进始终与人民的生态需求紧密相连。因此,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确保经济发展成果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生态财富的增值,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高质量发展要注重绿色发展,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第一,聚焦生产源头,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强化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为人民创造更洁净的生产生活环境。第二,倡导绿色生活,引导全民共建共享。通过宣传引导与政策激励,推动公众践行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等生活方式。同步完善绿色基础设施,提升绿色生活的便捷性,凝聚全民参与生态保护的强大合力。第三,强化制度保障,筑牢生态保护屏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强化其刚性约束。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补偿制度,完善环境治理监管体系,以制度刚性保障生态保护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