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其高等教育(含高等职业教育)协同是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服务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本文重点提炼京津冀教育管理层面的先进经验做法,剖析现存困难与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与优化建议,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为区域高等教育深度协同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教育管理创新视角下的战略规划参考。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管理创新;战略规划
一、空间治理与制度创新: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双重逻辑
京津冀地区拥有全国最密集的高等教育资源,但分布极不均衡。北京作为全国高等教育中心,汇聚了全国最多的“双一流”高校和顶尖科研机构;天津以工科见长,应用型高校与职业院校实力突出;而河北虽然高校数量众多,但在高水平大学与尖端学科建设上存在明显差距。
空间布局重构,从集中疏解到网络化布局。近年来,在协同发展战略引领下,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资源疏解与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带动教育资源外溢,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多所高校的雄安校区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已在通州选址设立校区,北京协和医学院天津校区建设稳步推进。应用型高校集群发展,京津冀高校联盟在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方面展开合作。职业教育协同不断深化,三地联合组建“京津冀职业教育联盟”,共建“智能制造”“数字商贸”等专业群,推动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逐步建成,围绕重点领域建立了跨区域创新联合体。人才流动机制也逐步建立,在就业信息共享、招聘活动联动等方面取得进展。
二、从理念到实践: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
经过多年努力,京津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协同性显著增强,联合培养项目数量和跨区域实习实践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创新策源能力明显提升,高校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增强。政策环境持续改善,省级层面协同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建立了教育主管部门定期会商机制。
“功能疏解+区域承接”的精准管理匹配模式,实现了疏解与承接的有效对接。“联盟+”协同治理模式创新,高校联盟、职教联盟等非官方组织成为推动协同的重要力量,形成“政府引导、联盟搭台、院校主体、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深度构建,围绕区域产业链,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应用型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组建实体化运作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技术攻关,共同体内部建立了常态化的议事决策和执行管理机制。“数字化+协同”赋能教育资源共享,共建京津冀慕课平台、虚拟教研室、线上实训平台等,大幅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示范区”引领带动,在通武廊等交界地区设立协同发展示范区,为政策创新提供了试验田。
三、跨区域职教协同的天津实践:平台构建与机制创新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通过构建“平台+项目+机制”三维协同模式,成为京津冀职教协同发展的典型范例。在协同平台建设方面,近三年,学院先后主导建立了包括“京津冀数字金融产教融合联盟”“全国数字技术创新产教融合共同体”“京津冀数智财税生态产教融合联盟”等5个区域性合作平台。整合京津冀地区60余家企业、41所院校资源,形成“校政行园企”协同育人格局。其中数智财税联盟创新开展雄安新区中高职衔接培养,实现教育资源跨区域优化。
在协同育人方面,学院实施“周末专家河北行”师资共享计划,与丰宁满族自治县共创“会展+培训+电商”产业育人模式,与北京院校共建文化育人机制。2023年成立的“人工智能与科技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实现科教深度融汇,2025年启动的“人工智能+”微专业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学院通过建立多元合作平台、创新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验证了柔性协同机制的有效性,对完善区域协同发展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未来随着与雄安新区深度合作,有望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四、协同发展的深水区挑战:京津冀高等教育实践的深层矛盾分析
体制机制障碍制约了管理效能的发挥,行政区划分割导致资源流动存在壁垒,高水平师资跨省聘任、编制流动仍面临诸多人事管理限制。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现有评价体系和管理激励未能有效引导高校深度参与协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深度不够,校企合作多为点对点、项目式,缺乏稳定长效的管理协调机制,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效率有待提高。评价体系与政策配套相对滞后,管理考核缺乏依据,现有政策多为指导性意见,缺乏细化的配套措施和强有力的监督落实机制。涉及土地、资金等关键要素的支持政策突破不足。
此外,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河北在吸引和留住优质教育资源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这些问题需要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创新,特别是要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建立更加有效的跨区域协调机制,激发各类主体的内生动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五、协同发展新格局:京津冀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战略设计
强化顶层设计与协同治理机制创新。建议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框架下,设立更具权威性的协调机构,并推动制定专项促进条例,为协同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同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监测评价体系,实现精准化管理。
突破资源流动关键瓶颈。可通过试点“高校人才共享特区”政策、建立统一的科研设施共享平台、完善学分互认体系等措施,促进人才、设备、课程等资源的跨区域流动。特别要简化学生跨省实习、培养的管理流程。
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建议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高水平的区域性产教融合共同体,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基金,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激发多元主体内生动力。改革高校评价体系,将服务区域协同发展成效纳入重要评估指标。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协同项目,探索多元投入模式。
加大政策支持与保障力度。建议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转移支付,三地联合设立协同发展基金,在战略支点打造教育协同创新“政策特区”。
在战略规划方面,可重点打造“京津冀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轴”,共建“世界级职业教育与培训枢纽”,构建“高校创新联合体(2.0版)”,实施“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计划”,推进“教育开放合作新高地”建设。
结 语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已从战略构想迈向深度实践的新阶段,当前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协同发展,既要立足京津冀实际,又要充分借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在跨区域治理、粤港澳大湾区在跨境教育合作、德国鲁尔区在职教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重点要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创新协同治理机制,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跨区域协调机构;二是完善要素流动体系,打通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堵点;三是深化产教协同创新,实现教育供给、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科技创新的有机衔接和循环互促;四是优化政策保障体系,形成动态调整、精准施策的制度环境。最终构建起以北京为创新策源地、以天津和雄安为重要支撑、以区域节点城市为特色补充的“一心两翼多节点”发展格局,为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也为新时代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国联通:数智力量为“未来之城”增光添彩--经济·科技-.
2.《网络(http://finance.peopl)》- 2024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时震;邱广凯; - 《职业》- 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