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择业观,是以马克思青年择业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关于择业观培育论述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理论为理论根基,立足国家发展战略、社会转型需求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形成的具备中国特色、凸显现代化特征和发掘青年特质的职业价值要求与实践准则。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培育路径是通过深化认知、情感共鸣、意志锤炼与行为落实引导大学生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兼具创新能力、家国情怀、信仰坚定和真才实干的新时代建设者。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培育路径必须结合社会发展方向,明确指导原则和时代要求,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分析高校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问题分析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培育有了新变化、新特点,同时也出现新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用现代化的眼光和手段剖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疏导学生思想困境、回应择业现实需求。
(一)择业观教育话语表达缺乏感染力,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经济结构优化促使大学生择业理性务实回归,大学生择业更加兼顾时代需求和个人兴趣。在对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时,要注重话语表达方式。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要素,将抽象的理论、原理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的生活语言。
(二)固有择业观念削弱大学生自主择业积极性
固有择业观念指的是由于某些不可抗因素的干扰,使得大学生择业时难以摆脱惯性思维,在思想观念层面对大学生择业就业形成桎梏。其中包含家庭“铁饭碗”择业教育倾向明显,影响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加剧大学生择业功利心;当代“00后整顿职场”言论侵扰人心,网络舆情煽动择业消极情绪。
(三)高校各个主体协同性和关联性不足
高校各个主体协同性和关联性不足。其主要表现在高校职业规划教育主体统筹性差,择业观培育内容失焦分散;校企合作途径同质化明显,忽视学生专业特长和技能培养;校内外择业培育联动机制亟须完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三个方面。
(四)大学生择业观培育载体影响大学生择业认知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当前高校大学生择业观培育载体普遍存在数字技术赋能不足,大学生择业认知固化保守;学生职业体验缺失,自身择业期望脱离实际水平;就业考核评价失衡,助长大学生择业片面追求“短期主义”的问题。
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对策建议
当前高校大学生择业观培育问题的痛点难点主要受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方面影响,其中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最大。为提高高校择业观培育的亲和力、说服力、活力和向心力,以下将从学校、思政课、学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职业规划等角度给出解决对策。
(一)学校积极拓宽中国式现代化“新表达”,提升择业观培育亲和力
为了使大学生择业观培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焕发新活力,提升择业观培育的亲和力,高校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大高校网络择业观培育载体开发力度,挖掘学生喜爱的文体表达形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优势。
(二)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硬逻辑”,强化大学生择业观培育说服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择业观培育工作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用中国式现代化科学理论支撑学生择业观培育,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回应学生择业思想困点,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引导树立大学生在新时代建功立业的决心信心。
(三)学生社会实践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获得感”,激发择业就业活力
部分大学生之所以逃避、畏惧择业就业,和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职业道德薄弱脱不开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人人都是参与者也是获得者。必须鼓励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以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原则为遵循,升华择业理想,在坚守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与服务社会的现实历练中贡献青春力量。
(四)大学生职业规划提高中国式现代化“针对性”,凝聚择业观培育向心力
大学生职业规划不仅是高校职责所在,更是全社会需要深刻反思和合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路中充分利用校内人力资源,实行“辅导员+双导师”的就业思想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朋辈资源,实行“家长+学长”的择业观培育辅助模式;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实行“校外辅导员+社会基地”的实践模式,进而在大学生择业观培育的“四位一体”中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发展需求,引导择业聚焦现代化产业重点领域,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择业观价值体系,制定个性化、灵活性择业指导机制。
结 语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培育需破解教育话语、观念束缚、协同不足等问题。通过创新表达、强化思政引领、深化实践、精准规划,引导青年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战略,以坚定信仰与实干精神,在时代浪潮中实现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