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共同体”赋能: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逻辑与实践路径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T04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引 言

在共同体视域下,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资助育人效能关乎教育公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使高校、学生、家庭及社会等在学生资助体系下建立资源互通、利益互惠、成果共享的“共同体”模式,破除主体协同碎片化、资源配置低效化及育人功能边缘化等传统资助困境,更大程度地提升资助育人成效,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挑战

(一)主体协同碎片化

主体协同碎片化是当前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困境之一。一是存在部门壁垒。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与其他相关部门存在“条块分割”现象,沟通协调机制缺位,资助工作被视为单一部门的职责,难以融入人才培养的全局。二是信息孤岛突出。相关部门掌握的学业成绩、消费行为、实习表现、心理状况及家庭变故等关键数据缺乏有效的共享平台和机制。家庭经济困难认定通常依赖单一静态的“申请表”,综合及动态评估学生的多维需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阻碍。三是权责边界模糊。在明确各主体在育人链条中的角色定位与协同责任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导致资源投放与后续的能力培养、精神引领环节脱节,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二)资源配置低效化

在民办高校资助育人过程中,存在重复覆盖与资源闲置并存、硬资助与软投入失衡、静态分配与动态需求存在错位等资源配置低效化问题。一是统一调度机制缺乏,政府资助、学校补助、社会捐助等多渠道资助资金常叠加投放给显性贫困生,而对突发困难群体的帮助及其他帮扶还存在滞后现象。二是资源往往集中于学费减免、生活补贴等经济方面的援助,在职业培训、心理支持等发展性方面投入显得不足,导致“经济脱困”与“能力脱困”出现割裂。三是资助方案通常注重参考入学初期的贫困认定结果,在学生学业进阶、就业准备等阶段性需求变化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育人功能边缘化

育人功能边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知存在偏差。经调查分析,相当比例的受助学生将资助等同于“困难补贴”,“等、靠、要”现象较为常见,缺乏对资源赋能价值的理解,且受助学生主动参与能力培养提升的比例偏低。二是机制存在缺位。传统的资助流程基本止步于资金发放,与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的有效衔接方面较为缺失,受助学生接受系统性成长指导的比例显得不足。三是激励存在失效。未能建立起资助与发展的正向关联,导致“福利依赖”现象较为明显。部分受助学生求职主动性较低,就业竞争力不足。

二、理论框架:共同体理论的三维解释力

(一)关系共同体:打破组织壁垒

打破组织壁垒,需从筑牢理论根基、消除隔阂与障碍、网络协同等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打破传统机械联结,强调各主体基于共同育人目标与社会需求,形成“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与利益共享的有机纽带。二是消解学校、政府、企业、家庭(社区)间因属性差异(如目标、规则、资源)造成的沟通隔阂与协作障碍。三是通过建立常态化互动机制与共享平台,促进多方的深度融通,如学校对接产业需求、政府优化政策供给、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家庭(社区)融入教育过程,形成目标共定、资源互补、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良好育人生态。

(二)利益共同体:激活资源效能

基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利益共同体”维度主要聚焦激活资源效能,推动资源由单纯资助转向深层发展动能。在理论内核层面,力求突破物质帮扶局限,将经济资本(资金/设施)转化为文化资本(技能、素养、社会竞争力),通过教育实践重塑资源价值逻辑。在效能升级层面,设计资本转化机制,即企业资金的注入不仅为了缓解贫困,更为了通过定制化课程、实习认证、导师制度等,赋予学生可积累的文化资本;政府政策倾斜联动校企资源,着力构建能力增值通道。在共生循环层面,形成“投入—转化—反哺”闭环,促进受助者提升的资本反哺社会发展(如技能服务),企业获得适配人才,最终实现资源增值共享、发展责任共担的可持续生态。

(三)价值共同体:重塑育人生态

重塑育人生态,体现价值共同体,主要聚焦于重塑育人生态、推动多元主体实现价值认同与融合、优化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在重塑育人中的深度应用。一是将学校、企业、家庭等主体的差异化价值诉求,通过共同体场域整合为共育新人的价值共识。二是建立校企共商人才标准、家校共育责任伦理和政策引导公平价值观,使分散价值在育人实践中得到有机统一。三是形成文化资本再生产循环,学生内化共同体价值观并反哺社会,各方在共育成果中强化认同,最终构建目标同向、价值共鸣、伦理共守的可持续育人生态。

三、构建逻辑:发展型资助的递进式模型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不仅是减轻困难学生经济负担的重要举措,还是提升教育质量、激发教育创新活力、加速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关键路径。通过精准施策与全面关怀,为学生铺设一条从经济减负到能力飞跃、从个人成长到社会贡献的宽广道路。一是构建“量化测评+动态观测”双轨模型,探究“家庭经济指数—突发风险系数—区域消费参数”三维算法,落实精准识别机制。二是建立“专业导师+行业导师+校友导师”三导师制,实施“1+X”证书资助计划,打造赋能支持系统。三是创新“新时代励志讲堂”教育模块,推动“受助者—助人者”角色转换机制发展,深化价值引领工程,全力提升育人实效。

四、实践路径:打造三维共同体协同赋能

(一)关系共同体:构建协同治理长效机制

构建资助育人协同治理长效机制需要民办高校从组织架构、制度体系、全员参与、社会拓展、家校合作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等多方面入手,采取具体而实际的措施与策略,以确保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校级资助管理部门要打破部门壁垒,整合教务、学工、就业等部门数据,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定期开展“学业—生涯”联动评估,实现需求精准响应。

(二)利益共同体:优化资源配置模式

设立发展型资助资金池,可结合“基础保障(50%)+能力建设(30%)+精神赋能(20%)”几方面进行分级配置。实施“资助包”定制计划,如基础层以助学金及临时困难救助等为主、发展层以“1+X”技能认证补贴为方向、引领层将优秀奖助学金与公益服务相融合。通过精准滴灌与递进育人,打造利益共同体,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能。

(三)价值共同体:深化育人成效转化

以数字化为支撑,精准驱动递进育人,构建“三位一体”成长闭环。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动态预警(经济波动)、智能匹配(资源—需求)和成长追踪(能力图谱),确保三层次育人目标递进实现,最终构建“解困—赋能—反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打造“励志赋能”课程矩阵:必修课(思政价值引领)+选修课(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课(公益创业指导);建立“受助者—助人者”转化通道:鼓励优秀受助学生进入校友导师库,主动参与低年级帮扶,形成反哺的有效闭环。

结 语

资助育人体系创新,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社会流动与优化人力资源的深层使命。持续深化共同体建设,促进民办高校资助育人从“保障型”向“发展型”再向“成就型”跃迁,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课题项目:重庆对外经贸学院2024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KYSK2024074),“共同体”视域下民办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