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根脉”作用
日期:08-22
作为民族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着深刻的“根脉”效能。“根脉”并非指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强调这一独特文化基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文化载体、价值基础和实践智慧,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中国特色理论形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文化载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本土化”表达的土壤
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中国被理解、接受并转化为实践力量,必须融入中国文化语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民族共识,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天然文化载体。
从语言表达层面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借助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获得阐释。例如,《汉书·河间献王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实事求是”,被用以概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已经转化为大众可理解的实践原则;“矛盾”概念源自《韩非子》的“矛盾之说”,被用以阐释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范畴,推动了理论话语的本土化。
从文化心理层面看,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为马克思主义的推广奠定了情感认同基础。中华民族对“家国同构”“天下为公”的深层文化认同,让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共产主义理想”更易引发全民族共鸣。这种以集体记忆为内核的文化载体功能,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理论”的隔阂感,使其从外在的思想学说转化为深植民族精神的“我们自己的理论”。
二、价值共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供理念支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追求存在深层契合,这既构成二者结合的“价值接口”,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念根脉。
其一,“民本”核心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在呼应。传统文化中,《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与《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虽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根基(阶级属性)存在差异,但在“重视人民力量”的价值维度上形成深层共鸣。这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传统文化语境中自然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供了文化依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文化根基。
其二,“大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追求的深层契合。《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构想,与马克思主义描绘的“自由人联合体”具有精神内核上的相通性。这种价值共鸣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民族化的价值参照,也使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获得了更为深厚的文化支撑。
三、实践智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历史经验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实践智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提供了本土化的经验借鉴,成为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论根脉”。
在社会治理层面,传统文化“德法共治”“刚柔相济”的智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提供了历史镜鉴。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法家主张“法不阿贵”,二者融合形成的“礼法合治”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结合,孕育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理方略,使社会主义治理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又融入中国传统治理智慧。
在国际关系层面,“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国际理论提供了中国表达。马克思主义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与传统文化的“协和万邦”相结合,孕育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又赋予其“天下情怀”的中国特质,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
结 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作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基因的有机融合:它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替代,而是为其在中国的“具体化”“时代化”提供文化土壤;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归,而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这种“根脉”的滋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既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魂”,又扎稳中国文化的“根”,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