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关于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再思考

日期:08-22
字号:
版面:第T02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理论直接渊承于古典哲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社会存在理论,马克思通过批判性继承与创新,从“现实的人”出发,对社会关系作了唯物辩证式的理解,实现了物质与历史的统一。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核心特征包括实践论、形态论和价值论,根据这几方面对社会关系再思考,揭示了社会关系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核心地位,为理解社会关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为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哲学范式。通过划分的三大历史阶段揭示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起制约与促进作用,为破解资本主义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和真正的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关系;实践;全面发展

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关系,包括人们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结成的一切相互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从建构、解构和重构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以实践为基底、以历史辩证法为逻辑、以人的解放为价值指向的社会关系理论。本文主要着眼于社会关系理论的核心特征再思考社会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社会关系思想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社会关系思想渊源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直接渊承于古典哲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社会存在理论。黑格尔通过探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建立了社会关系的辩证逻辑,强调了自我与他人的互主体性和社会关系的整体统一性和运动性[1]。但黑格尔这一思想具有局限性,将“生命和历史所有多样性归结为意识与对象的各种关系”,是一种“逻辑上的泛神论神秘主义”。

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基础上理解社会关系,由于他否定了黑格尔思想中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部分,也否定了辩证否定的原则,所以他对社会关系本质的理解只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自然而然地把许多个人联系在一起”,当成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费尔巴哈的理论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空洞的抽象中。

马克思批判性继承了二者的思想,他从“现实的人”出发,对社会关系作了唯物辩证式理解,使社会关系得到了物质和历史的统一。社会本身,即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社会纽带,这是社会组织的具体形式,也是人类自决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马克思社会关系的实践性

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其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使用了“实践”这一概念,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取代了之前的概念。

其一解释了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将社会关系确立为“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3],从社会关系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揭示了人的社会性。其二是明确指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作为人的一种感性对象性的活动,不仅改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改变,主要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各方面的关系。

不论是实践还是社会关系都需要人的参与,社会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又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存在,二者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从事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以一定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也相应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生产性的,也是交往性的,社会关系在二者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三、马克思社会关系的历史性和交往形态

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社会关系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历史性,随着人类交往活动范围的扩展与深化,社会关系有一个从狭窄封闭走向扩张开放的拓展过程,社会关系不是孤立和静止的,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辩证生成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一个包含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统一整体,二者相互交织、彼此制约,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辩证推移呈现生成态势,特定时代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相联系产生相应的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不可避免地同生产、分工、社会制度、世界历史相联系,展现人的社会性历史活动。从物质交往到普遍交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密切联系,民族、国家的交往促进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彰显出马克思社会关系思想的内在意蕴。并且随着普遍交往的发展,民族和国家之间依赖性愈加紧密必然会打破地域局限性转向世界历史性的社会活动,决定着社会关系的具体状态,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提供现实可能。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之间的交往状况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一定程度上构成社会历史演进的基本尺度,在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审视中真正把握人的解放的核心要义,有助于实现“真正共同体”。

四、马克思社会关系的个性自由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制约人自身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自身的发展变化推动社会的发展变化[4]。马克思从人的关系维度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根据人的社会关系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依赖性”关系,社会发展以自然经济为主且此时处于人身依附关系;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依赖性”关系,此时社会发展处于商品经济时期,人的发展由人身依附转向异化劳动;第三阶段是共产主义阶段社会处于“自由个性”关系,人的发展真正达到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思想内在包含了人的个性自由,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的发展是受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制约的,只有通过改造社会关系和消灭社会分工,才能逐渐实现人的个性自由,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认为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全面性相联系。社会关系作为人类本质的存在和实现形式,包含了人类发展的所有存在、社会和历史条件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发展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完整适应过程。个人的全面发展受社会关系的影响制约,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过于追求经济最大化,剥削劳动者,榨取剩余价值[5]。劳动者无法拥有自身的正当权益,大量女工、未成年人也被剥削榨取劳动价值,导致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

只有当社会关系的发展达到某种全面性的时候,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真正消除劳动异化。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关系愈加丰富,就越能冲破局限性,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形成成熟的个性,并不断地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自身,提高个人能力,真正实现以人的个性自由为价值指向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结 语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揭示了社会关系在人类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实践在改变社会关系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对社会关系的实践论特征、形态论特征和价值论特征方面的再思考,能够更全面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关系的演变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此外,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指导社会实践的重要工具。启示我们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必须关注社会关系的调整和优化,通过改善生产关系、促进交往活动等方式,推动社会关系的发展,为人的解放创造有利条件。因此,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宝贵财富,更是指导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指南。

参考文献:

[1]毕国帅.马克思社会关系思想的价值旨趣、实践意蕴与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2):74-8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

[4]周志山.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多维解读[J].学习与探索,2007,(04):7-11.

[5]沈现斌,曾家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及实践启示[J].理论视野,2022,(09):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