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湘红色法治文化的意蕴
红色文化涉及政治、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具备丰富、广泛的内涵与外延。它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所孕育、形成并传承下来的一系列具有深刻历史价值、文化意蕴和精神力量的优秀文化成果。
湖湘红色文化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光辉历程,具备丰富的革命精神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红色法治作为湖南“红”在法治领域的延伸和拓展,体现着湖湘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精神追求。其所强调的法治、公正、平等、人权等原则,更是无产阶级先进政党显著特征的深刻体现。湖湘红色法治文化不仅继承了红色文化的革命性、人民性等优良传统,还结合新时代的法治实践,对法治理念和法律制度进行不断的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法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湖湘红色法治文化的主要特征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法治实践结晶,湖湘红色法治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法治实践和精神遗产,具有其独特的“红色”魅力。
(一)多元融合的丰富性
革命摇篮,伟人故里。作为革命老区,湖南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孕育丰富的红色法治文化,具有深厚的红色法治底蕴,“红色”已然成为湖南法治建设的鲜明底色。
1.法治人物的历史传承
一部湖南红色法治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老区人民为中华民族独立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战斗的历史。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湖南涌现出了一批湘籍法治人物。他们的法治思想和实践活动为湖南红色法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湖南红色法治文化的起点。在湖南桂东县沙田镇,毛泽东首次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一纪律制度的形成,为后来的军队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何叔衡、谢觉哉等革命先辈通过制定法律、实施司法等方式,为人民权益和革命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湖南红色法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2.法治遗存的文化积淀
湖南拥有的红色旅游景区多达数百个,包含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沙田红色法治文化基地、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等4个全国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这些遗存不仅见证着湖南红色法治文化的历史,成为了解红色法治文化的重要窗口,更体现着人们对红色法治精神的不懈追求,为当代传承与弘扬该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
(二)湖湘气派的独特性
湖南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见证,也孕育了独特的红色法治文化。
1.独特的法治实践
湖南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法治实践,是一个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系统性、开创性的法治建设工程。涵盖立法、行政、司法、监督、普法等法治运行的关键环节,触及土地、婚姻、经济管理等多个核心领域。其蕴含的人民立场、首创精神、实事求是原则不仅有力地支撑了湖南革命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更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未来国家治理方式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法治”经验。秋收起义后,在湖南先后发起的湘南起义、桑植起义、南乡起义等革命武装起义,开启了湖南红色法治文化的探索,推动了湖南红色法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土地改革中,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成功实现了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农民权益的保障;在政权建设中,注重民主制度的建立健全,保障人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
2.地域特色鲜明
湖南红色法治文化不仅具有红色法治文化的共性,还深深植根于湖湘文化之中,与湖湘文化相交融,形成独特的法治文化样态,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标识。如在苏区法治工作中,何叔衡坚持公正司法,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维护司法公正。他注重司法为民、调解优先的裁判理念,有效化解多起社会纠纷,为中央苏区的审判工作树立了典范。谢觉哉在立法上强调以人为本,立法为民。在司法上,注重调解,主张审判独立,保障人权。其法治思想和实践为湖南乃至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何叔衡、谢觉哉等革命先辈心系人民,通过制定法律、实施司法等方式,为人民的权益和革命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他们的法治实践,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一崇高湖湘精神的生动诠释与深刻践行,展现出超越个人、心系天下的伟大情怀与担当精神,镌刻着独特的湖湘红色法治文化。
(三)守正创新的时代性
新时代文化建设要遵循守正创新的文化发展基本规律,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守正创新正是新时代湖南红色法治的重要体现。
1.守正是湖南红色法治文化的根基
守正,就是要坚守红色法治文化的思想根基,湖南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孕育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红色法治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坚守红色法治的思想灵魂、精神内核等核心价值,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提炼其中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法治文化的融合,确保红色法治基因薪火相传。
2.创新是湖南红色法治文化发展的动力
红色法治基因的传承不能因循守旧,唯有与新时代的新情况相适应,不断创新,才能用“活”红色法治文化资源,保证活态传承。在守正的基础上,湖南高度重视红色法治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结合,注重对该文化的创新发展,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和手段,确保红色法治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湖湘红色法治文化传承的基本遵循
(一)坚持贯彻党的领导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湖湘红色法治文化传承的根本保证。从历史维度看,湖南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从新民学会的法治理想,到“半条被子”“一张借据”等红色法治故事的涌现,无一不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形成的宝贵法治文化资源。新时代传承红色法治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确保红色法治文化的传承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利用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人才优势,推动红色法治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为其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助力湖湘红色法治与现代法治理念的深度融合。
(二)坚持人民中心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既是红色司法的基石,同样也是司法工作人民性的具体体现。对人民基础权利的平等保护是湖南红色法治文化的重要特征,湖湘红色法治应始终贯彻和体现法律的人民性,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红色法治实践全过程,坚持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将红色法治信仰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深深植根于人民、有益于人民,坚持立法为民、执法靠民、司法护民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践行红色法治文化的初心使命。
四、湖湘红色法治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湖湘湖色法治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在传承中创新性发展,一是要制度创新,以红色法治基因推动现代治理,二是要传播创新,注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一)湖湘红色法治文化赋能现代治理
现代治理,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政府、社会组织及个人等多元主体,通过参与、协商、互动与合作,运用多样化手段与方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旨在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过程,民主、平等、公正等现代性理念深入人心。湖湘法治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法治精神,与现代治理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发挥着精神引领的作用。
湖南汝城县那张跨越62年时空最终得以兑现的“红军借据”,以其真实而感人的历史细节,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契约精神和诚信品格。这张泛黄的借据背后,承载的不仅是一段军民鱼水情的红色记忆,更彰显“言必信、行必果”的法治精神。当地方政府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寻找最终兑现承诺时,这不仅是对历史债务的清偿,更是对红色法治基因的传承,为当代社会治理树立诚信典范。同样发人深省的是汝城“五块山楂果”的故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一位饥肠辘辘的小红军面对老乡热情递来的山楂果,却坚定地表示:“红军有纪律,随便吃老乡东西是违反纪律的。”朴实无华的话语,折射出革命队伍严明的纪律意识和自觉的法治精神,这种高度的自律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法治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更需要内化于心的法治信仰。当代社会治理应当从这些红色法治资源中汲取营养,将诚信守约的契约精神、令行禁止的纪律意识融入现代治理实践。
(二)坚持文旅融合创新湖湘红色法治文化的传播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红色文化旅游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是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动力,也是不断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作为革命摇篮、红色热土,湖南“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富集的红色物质资源、深厚的红色精神内涵和优良的红色革命传统,成为湖南的重要优势。
红色法治血脉需要赓续,红色法治基因需要传承。今日之湖南,仍是最有生机的湖南,应牢牢把握新时代机遇,深植于红色历史,发掘其中的法治元素,推动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亟须通过文旅融合开辟红色法治文化传播新路径。应注重以产业融合为抓手,推动红色法治文化与旅游行业的协同发展,创新打造“法治+文旅”的品牌模式,将红色法治文化有效植入文旅之中,以搭乘文旅快车的方式推动红色法治的活态传承,助力新时代湖湘红色法治的新发展。具体来说,可以构建“数字红旅生态圈”,运用虚拟现实(AR)技术升级橘子洲头参观体验,游客扫描雕塑可触发虚拟讲解,同步推送“重走橘子洲”线上打卡任务;搭建“湖南红色云展馆”,集中展示秋收起义、平江起义等历史事件的数字档案,开通“云研学”板块,供中小学开展线上红色课堂,打破文旅融合的时空限制。此外,还可以开发“红旅文创工坊”,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合作推出湘绣“红色主题绣品”、醴陵瓷“革命历史题材茶具”等文创产品,每件产品附二维码讲述背后的红色故事,实现“旅游消费+文化传播”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