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日期:08-22
引 言
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深刻重塑着高校的发展目标、治理模式和运行逻辑。其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质量与理念,深刻影响着教学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资源配置的优化效果以及组织内部活力的激发程度。然而,对标“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治理提出的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数字化等高要求,当前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在综合能力方面仍面临显著挑战。本研究聚焦“双一流”建设新要求,深入探讨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的现实挑战,旨在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能力提升策略,为高校优化内部治理、强化“双一流”建设支撑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一、“双一流”建设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现状及存在的挑战
(一)信息化与数字化能力不足
随着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全面铺开,行政管理对数字化工具的依赖度显著提升,但基层行政人员普遍存在数字素养滞后于技术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为基础操作能力薄弱、数据应用能力欠缺、安全防护意识不足等。
(二)服务意识与效能有待提升
当前,部分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仍存在较为明显的“管理本位”思想,服务师生的主动性、精细化程度不足,距离“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要求尚有差距。主要表现为服务态度不够亲和耐心、服务流程不够优化透明、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三)跨部门协同与沟通能力不足
高校治理现代化要求打破部门壁垒,实现高效协同。但现实中,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在跨部门协作方面常面临挑战,能力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部门本位思想残留,沟通渠道不畅、效率低下,协作技能欠缺。
(四)职业认同感不强与发展动力不足
高校基层行政岗位常面临职业发展路径模糊、工作成就感相对较低、社会认同度不高等问题,导致部分人员职业认同感不强,工作热情减退,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岗位价值认知模糊、晋升通道相对狭窄、学习提升动力弱化。
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的路径
(一)全面提升基层行政人员数字化素养,为高校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针对高校基层行政人员信息化与数字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建议从强化培训体系、完善技术支持、健全考核机制三方面构建系统化解决方案,推动行政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一是构建分层分类的数字化培训体系。按人员基础差异设计阶梯式课程:针对基础薄弱人员开设OA系统、数据录入等基础操作“必修课”,通过情景模拟、一对一指导解决常见操作问题;对有一定基础的人员开展大数据分析、流程自动化等进阶培训,结合学生就业分析、科研项目管理等实际场景,提升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二是完善技术支持与安全防护机制。组建跨部门技术支持团队,设立“数字化服务热线”与线上答疑平台,实时解决操作疑难问题;在系统中嵌入智能引导模块,通过弹窗提示、操作指引等方式降低使用门槛。三是将数字技能纳入绩效考核核心指标。制定数字能力评估标准,从基础操作、数据应用、安全防护等维度设置量化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职称晋升直接挂钩。
(二)推动基层行政人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服务转变,增强行政管理的育人效能
针对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与效能不足的问题,建议从强化思想教育、优化服务流程、完善培训机制三方面系统改进,构建“以师生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一是深化思想教育,重塑服务理念。定期组织基层行政人员开展“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专题学习,通过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等形式,引导其树立“服务即育人”的职业价值观。二是优化服务流程,推进数字化转型。依托校园信息化平台,搭建“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证明开具、事务审批等业务线上申请、在线反馈,减少师生跑腿次数;开发智能问答系统,自动解答常见咨询,缓解窗口压力。三是强化培训赋能,提升专业素养。邀请专业讲师开展礼仪规范、冲突化解等专题培训,定期组织优秀服务案例分享会,提升行政人员服务水平。建立轮岗交流机制,推动行政人员体验不同岗位工作,拓宽业务视野,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三)激发主动协作意识,提升管理效能
针对高校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跨部门协同与沟通能力不足的问题,建议从机制创新、平台搭建、能力建设三方面构建协同治理体系,打破部门壁垒,提升管理效能。一是创新跨部门协同机制,强化全局意识。成立校级跨部门协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涉及多部门的重大事项,制定《跨部门协作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权责边界与协作流程。二是搭建数字化协同平台,提升沟通效率。依托智慧校园建设,开发统一的跨部门协作管理系统,整合审批、沟通、数据共享等功能,实现业务流程线上协同。在系统中设置“协作任务看板”,实时展示跨部门项目进度与责任分工,避免信息滞后。三是加强专项能力培训,提升协作水平。开设“跨部门协作与沟通技巧”系列课程,通过情景模拟、沙盘推演等方式,强化行政人员团队协作、冲突化解、项目管理等能力。组织“业务轮岗体验”活动,安排行政人员短期参与其他部门工作,熟悉不同业务流程与要求。
(四)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基层队伍活力
针对高校基层行政人员职业认同感不强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建议从重塑价值认知、拓宽发展路径、完善激励机制三方面构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激发队伍内生动力。一是强化岗位价值宣传,重塑职业认同感。开展“行政服务育人”主题教育,通过校史宣讲、优秀行政人员事迹展播、师生感谢信分享等形式,展现行政工作在保障教学科研、服务师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岗位荣誉感。二是拓宽职业发展通道,破除晋升瓶颈。优化行政人员职级晋升体系,明确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并行发展路径,增加晋升层级与名额,设立“资深行政专家”等特色岗位,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推行“岗位动态调整机制”,结合个人能力与兴趣提供轮岗机会,丰富职业经历。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将工作创新、服务质量、师生满意度等纳入绩效考核,设立“行政服务创新奖”“管理效能提升奖”等专项奖励,对表现突出者给予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加大培训资源投入,制定分层分类培训计划,开设项目管理、公文写作、数字化技能等专业课程,支持人员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