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纪律监督有效融入生产经营的困境与破解
日期:08-20
陕西某地纪委监委查办的一起企业职务犯罪案件,通过监督促治,实现该企业25年来首次盈利。2023年7月笔者调研的647份(其中一把手与领导班子3人,企业中层领导51人,普通职工593人,非党员占比70.27%)国有企业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6.75%干部认为清廉国企建设能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绩效,多选项中83.46%干部认为企业生产绩效提升的关键需要完善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监督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实施条例》《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的修改与制定,国企监督也从全覆盖向有效监督转变。但个别国企人员仍存在国企特殊论、经济影响论、躺平论等错误认识,监督与业务“两张皮”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现有研究多从纪检监察体制机制、工作方法、队伍建设等维度探索监督创新,但对党的纪律监督如何有效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研究较少。本文探讨在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背景下,国企纪律监督如何有效融入生产经营,以期为实践提供路径指引。
一、国企纪律监督融入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
纪律监督融入国企生产经营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思想层面上对国企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属性认识不足;二是在具体实践中未能深入生产经营的具体环节,在手段革新上缺少对数字经济潮流的回应。
(一)认识理念滞后
国企工作具有政治性和经济性双重属性,但长久以来,国企建设中始终存在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分离的“两张皮”问题,二者最为突出的矛盾体现为企业日常工作中以经济性逻辑为主导,从而“边缘化”党建工作,疏忽企业中的纪律监督作用。经济效益成为企业考核的标准,企业的发展注意力集中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简化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应的党建、纪律监督工作。如在人员安排上,与纪律监督等有关的党务工作部门改撤简化,负责纪律监督的人员既有转岗而来的,也有由参与国企经营的员工直接兼任的,这意味着纪律监督人员在专业能力上存有欠缺。同时,一味地强调国企的经济效益,催生追求业绩的生产经营观,助长了腐败的滋生。
(二)纪律监督融入重大项目措施单一
国企相较于其他企业,其内部关系、代理关系更为复杂,因此构建协调统一的内外部监督关系尤为重要,目前贯通协调监督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监督内容不够精准和内外协调不充分上。纪律监督与政纪监督以检查资料信息和个人谈话为主,难以实现深入调查,缺乏着力点从而有失精准。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之间尚未建立高效的信息融通机制。此外,各监督主体分工模糊,导致各监督主体重复检查现象较为严重,无法有效做到统筹联动形成监督合力。
(三)数字监督作用发挥不明显
数字监督为传统监督方式引入了新的制度理性,有助于提高监督的效率和准确性。但当前数字纪律监督在融入国企日常生产经营方面存有欠缺。一是未建立标准化的数字监督制度。对于国企而言,集团与二级子公司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数字监督缺乏统筹规划以及标准化设计,存在分工不明确、事项标准不统一以及数据资源难以贯通等问题,导致监督的成本过高,信息难以流通、对接。二是数字监督平台没有深入关键领域,自动抓排。为确保权力监督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可能轻于“留痕管理建设”,导致有框架、缺内容或功能不全。三是数字监督的人才匮乏。数字监督要求相关人员具备双重专业技能,既要熟悉纪律监督的信访、案管、廉政教育、政治监督、日常监督、案件查办、案件审理、以案促改等流程,又要能够了解数字平台的运营维护、灵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不能够代替人的理性和情感做决定,人也不能够完全依赖机器提供的数据做出最终决策。因此,愈发强调数字监督的重要性,也就愈发反映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急迫性,复合型人工智能技术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培养相对滞后是阻碍人工智能应用于监督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国企纪律监督有效融入生产经营困境问题的破解
实现纪律监督有效融入国企生产经营,首先应当提高政治站位,同时,结合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特点,以纪律监督联动多种监督方式,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创新监督手段,保证国企生产经营绩效的有效提升。
(一)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建设
国企思想政治建设对解决“两张皮”问题具有关键作用。首先,打造企业廉洁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企业的内部精神表征,又是企业的外部行为指引,员工素质有赖于企业文化的熏陶培育。在企业文化表述上要符合本企业特色特点,兼顾共性与个性。将本企业的清廉先锋、模范职工等典型故事编入企业史,利用入职培训、历史展览、企业报纸等多样化载体开展正面宣传,让清廉观念深入人心,培养员工行动自觉,避免廉洁宣传“空对空”。尤其就事关员工自身利益的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养老保障等政策、方针进行多形式重点宣传,不断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竭力做员工的“知心人”。其次,思想理论教育应当紧盯“关键少数”。打铁必须自身硬,领导干部需加强党建等理论学习,以上率下,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规范用权。最后,着力强化“8小时外”监督,制定正、负面清单,加强对干部职工社交、生活、休闲圈的管理。倡导廉洁文化进家庭,通过撰写家书、观看教育片等活动,发挥家属助廉作用,让家风“活”起来,形成崇廉拒腐的企业廉洁氛围。
(二)着力构建多种监督协同治理机制
一是聚焦重点靶向发力。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风险管控,提高廉洁风险的识别度。优化对监管对象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方法,如建立健全信息获取、整理、分析和利用体系,采取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分析监管对象的行为和业务,及时掌握重要信息,有效开展监督检查工作。二是强化全链条震慑效应。建立多元化的监督和问责制度体系。三是构建国企纪律监督协调系统,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过程的协同性,须突出政治监督,统筹运用审计监督、监察监督等监督形式。在政治监督方面,要坚持党的纪律监督的政治引领作用。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在审计监督方面,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收支审查管理,审查监督会计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等原始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重点突出对企业领导干部在上任、任中、离任、年底等重要节点的审计。此外,通过审计监督建立企业领导干部廉政档案,倒查资金去向、决策、使用,实现“审计监督的历史爬梳与党内监督的未来预防相结合”。将纪律与规矩挺在前,“依法”“依规”同发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发挥好横向监督体系的贯通功能。
(三)以数字监督赋能国企生产经营
在信息收集的标准化上通过神经网络、模型训练、模型评估等算法对纪律语料数据进行处理、训练和优化,建立面向纪律监督的语言模型,实现技术应用。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从语料库中获取“关键词”,对信息进行分析、提取。在分析研判上,结合国企的业务特点设计流程模型,围绕实地调研、台账检查、情况汇报等情况,建立定性分析标准化指标体系。实行“业务流转、在线审批”,对权力行使进行实时、自动监控,并进行风险提示,查找分析资金、项目、物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点。在人才培养上,国企应积极制定数字监督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注重对现有纪检监督人才运用人工智能能力的有效培训,定期开展数字素养培训,使其能够在海量信息中快速筛选并据以分析、辅助决策,同时适当引进数字人才充实纪检监察队伍。
本文系西北政法大学本科教学与改革项目《纪检监察学科建设背景下监察法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XJYZ20241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