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极具标识性的革命精神,其生成逻辑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双重维度。本文立足新时代语境,突破既有“契合论”的平面化叙述,从价值论、实践论、制度论三重维度重构红岩精神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互动机制,揭示其“何以可能”“如何转化”“怎样创新”的动态过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精神范式,为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红岩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契合之源;文化自信
一、问题的提出:从“契合”到“机制”
以往研究多从静态视角论证红岩精神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构(如“天下大同”与共产主义理想、“舍生取义”与革命气节),但缺乏对二者动态转化机制的深层剖析。新时代背景下,亟须回答:两种异质思想体系如何在红岩革命实践中实现“化学式”融合?其内在机制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转化为当代文化治理效能?
二、理论重构:三重维度的动态机制
(一)价值论维度:从“理念共鸣”到“信仰淬炼”
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命题与儒家“民本”思想的契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红岩革命实践完成三重升华:一是主体性转化——传统文化“忠君”伦理升华为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二是实践性重构——“天下兴亡”的家国情怀转化为“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三是现代性超越——“舍生取义”的道德律令升华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科学信仰。如江竹筠“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之宣言,实为传统气节论与马克思主义政党伦理的创造性重构。
(二)实践论维度:从“文化浸润”到“斗争策略”
红岩精神的实践展开,体现了两种文化资源在斗争策略中的协同创新:隐蔽战线的“三勤三化”(勤学、勤业、勤交友;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策略,既承继儒家“和而不同”的交往智慧,又融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狱中斗争的“狱中八条”,以传统“自省精神”(“吾日三省吾身”)为表,内核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我革命理论的早期形态,实现了“克己”伦理与“党性修养”的制度化衔接。这种实践创新,使文化基因转化为“打破敌人文化围剿”的武器。
(三)制度论维度:从“精神符号”到“治理资源”
新时代需突破“精神纪念”范式,将红岩精神中的契合机制转化为文化治理制度,构建“红岩精神+课程思政”模式。例如,以《红岩》小说为媒介,通过“文本细读—价值辨析—实践模拟”三阶教学法,实现传统文化叙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的课堂耦合;利用数字技术搭建“红岩精神基因库”,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渣滓洞狱中场景,使“宁死不屈”的具象化体验升华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认同;建立“文化契合度”指标体系,量化评估红色资源开发中传统元素与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融合效能,避免符号化消费的异化风险。
三、方法论创新:发生学视角的再阐释
借鉴韩旭东提出的“三维审视”框架(理论—历史—实践),本文引入精神发生学方法,将红岩精神视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在特定“斗争场域”(重庆国统区)中的“应激性创造”,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激活传统文化“夷夏之辨”的抵抗意识,国民党文化专制倒逼共产党人挖掘传统文化“刚健有为”精神以建构革命正当性,极端环境(如狱中酷刑)催生“自我—传统—信仰”三位一体的心理防御机制,最终凝结为红岩精神。
四、红岩精神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契合的现实意义
(一)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启示
红岩精神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新时代,我们应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通过这种融合,可以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红岩精神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生动的历史案例和鲜活的精神内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红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通过深入挖掘红岩精神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建斌《红岩精神的独特内涵和时代赓续》[J],《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研究》 202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2009;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8。
[3]韩旭东《红岩精神生成逻辑的三维审视》[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黄蓉生、刘云彬《论“红岩精神永放光芒”的文化思想理论渊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
[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6]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8。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6。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21。
本文受万州区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资助,课题编号为WZKT202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