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精神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弘扬劳动模范精神已然成为劳动者的共识和期盼。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是劳动模范精神的主要表现,劳模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武器,激励广大劳动者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一、拓宽传播阵地,让劳模精神“看得见、听得进、学得到”
搭建多维载体让劳模精神看得见。借助有形阵地和网络平台,全方位弘扬劳模精神。在整合资源方面,可以联合融媒体推出劳模风采专栏,以文字、视频的形式讲述一线职工、劳模工匠先进事迹。如,可以推出“讲工匠故事,展劳模风采”劳模事迹专题宣传,分期展现出不同职业的劳动模范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执着坚守,勇于创新、争创一流的卓越追求,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引领各行各业结合实际、形式多样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搭建劳模讲堂、创新联盟等平台,让劳模事迹可感可知、劳模精神可学可做。
创新表达形式让劳模精神听得进。要让劳模精神真正入耳入心,需摒弃刻板的宣讲模式,用听众熟悉的语言讲好故事。如把握“五一”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聆听劳模故事,汇聚奋进力量”活动;根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产业工人、干部职工等定制宣讲内容,组织“跨行业、多层次、接地气”的劳模工匠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开展宣讲活动,突破传统报告会模式,突出行业特性,将党的创新理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个人成长经历相结合,以故事讲理论,让劳模精神听得进。
设计实践场景让劳模精神学得到。学习劳模精神不能停留在感动层面,要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在宣讲活动中增加互动环节,让听众现场提问劳模“遇到挫折时如何坚持”“技术攻关时怎样突破瓶颈”,获取具体可行的经验。还可以组织“跟着劳模学技能”体验活动,让职工跟着工匠师傅学习一项实用技术,在亲手操作中体会“精益求精”的含义。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场景,让大家明白劳模精神不是高不可攀的标准,而是可以融入日常工作的行动指南,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找到学习的切入点。
二、强化典型引领,让劳模精神“可效仿、能带动、促发展”
选树基层典型让劳模精神可效仿。聚焦典型选树,优化劳模管理,积极做好各级劳模和“五一劳动奖章”的评选推荐工作,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坚持面向一线、面向基层。将劳模工匠的优势转化为企业服务,建立“需求导向、精准匹配”的帮扶模式,开展“劳模助企行”服务活动,惠及职工群众,深入生产一线“把脉问诊”,提供现场技术指导、操作示范和优化建议。
搭建帮带桥梁让劳模精神能带动。劳模精神要形成辐射效应,就需建立常态化的传帮带机制。组织劳模走向车间,进到田间地头,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指导,把经验总结为可传授的技能。农业劳模手把手向农民讲解科学种田的方法,电工劳模现身讲解检修设备的重点,通过实操互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把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传递给徒弟。
对接发展需求让劳模精神促发展。劳模精神要释放实践价值,需将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如根据不同地区发展任务,依托劳模组织劳模“助企行”“惠农行”等活动,帮助完善企业生产线,提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对策建议;并针对地方企业发展壮大难、生产效率不高等瓶颈问题,提供解决策略与路径。
三、搭建实践平台,让劳模精神“能锤炼、可传承、促创新”
创设锤炼场景让劳模精神能锤炼。劳模精神的养成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打磨,需构建常态化的实践历练平台。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设置“技能挑战岗”,让职工围绕生产中的难点问题展开攻关,在一次次失败与重试中体会“执着专注”的内涵。可以组织“岗位练兵周”活动,鼓励职工在日常工作中给自己制定更高的标准,比如快递员追求“零失误”配送,厨师钻研“更贴心”的菜品搭配。通过这些融入日常的锤炼场景,让职工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努力中,逐渐养成劳模式的工作作风。
构建传承机制让劳模精神可传承。要让劳模精神代代相传,需建立系统化的传承体系。可以在各行业推行“师徒结对”制度,由劳模工匠担任不同行业的导师,签订传承协议,传授的不仅是技术技能,更要传递职业操守。如老木匠带徒弟时,不仅教刨木技巧,更教“尺子量的是尺寸,心量的是良心”的道理。同时,整理劳模口述史、汇编技艺手册,用文字和影像记录精神传承的脉络,让后来者能沿着劳模工匠清晰的路径接续传承,确保劳模精神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打造创新生态让劳模精神促创新。要让劳模精神激发创造活力,需营造鼓励探索的实践生态。围绕地方新兴产业,搭建“技能竞赛+创新孵化”平台,设置贴近产业发展的竞赛项目,引导职工在比拼中寻找技术突破点。如可以建立“创新建议直通车”,鼓励不同行业职工借鉴劳模创新思路,提出改进工作的想法,对有价值的建议给予支持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