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戚墅堰电厂:“工业暗战”,电流里的抗战记忆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经济报记者 蔡 逸

通讯员 李 慧 实习生 郭子骅

在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浩荡长卷中,戚墅堰电厂作为华东电力工业的枢纽,其命运与国运紧密交织。1921年,戚墅堰电厂的前身——震华制造电气机械总厂成立,被日军侵占前,全厂总装机容量1.71万千瓦,号称“沪宁铁路的动力心脏”。1937年淞沪会战后,日军铁蹄长驱直入,戚墅堰电厂因战略地位重要,成为日寇重点控制目标。电厂被日军强占后,被迫为侵华战争提供能源支持,其发电设备与输电网络沦为日军掠夺华东资源的工具。

尽管在日军统治下,电厂工人身处险境,仍以隐忍与智慧展开非暴力抗争。据零星史料记载,部分职工通过消极怠工、技术性拖延维修等手段,暗中削弱日军对电力资源的控制效率;另有技术人员秘密留存关键设备图纸,为战后恢复生产埋下希望的火种。这种无声的抗争,虽未如战场冲锋般壮烈,却以“工业暗战”的形式,在敌后战场书写了另一种不屈——以技术为盾,以坚守为矛,维系民族工业血脉不绝。

江苏电力系统第一个党支部在此诞生

戚电的血脉中早已深植红色基因——1927年,共产党员王寿生以震华电厂外线工身份为掩护,在此成立了江苏电力系统第一个党支部,点燃了常州工人运动的火种。这一创举不仅为抗战时期的隐秘抗争埋下伏笔,更以“星星之火”的姿态,在民族工业的阵地上树起一面精神旗帜。

走进如今的戚电公司,记者处处能感受到王寿生的烙印。穿过绿树成荫的厂前区,一座石雕像巍然矗立——王寿生身穿工装,目光坚毅地望向远方。这座立于主广场中心的塑像,既是厂区的地标,也是红色基因的无声宣言。底座一侧的碑文刻录着王寿生的革命事迹,仿佛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光辉历史。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都会在此举行纪念活动,新员工入厂教育、新党员宣誓也常选在这里。

王寿生领导的党支部,是抗战前夕中国工人阶级觉醒的缩影。他在1927年组建的工会和党支部,不仅开创了江苏电力系统革命组织的先河,更通过斗争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民族意识的工人骨干。他铸就的“敢为人先、不畏强权”的红色品格,始终激励着工人们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气节。这种精神传承,使得戚墅堰电厂在沦陷期虽未爆发大规模武装斗争,却以“技术抵抗”和“文化坚守”的特殊形式,维系着民族工业的尊严,为抗战胜利后迅速恢复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奠定了技术与精神双重基础。正如戚电公司红色教育基地中陈列的《新武进》旧报纸与护厂徽章所见证,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电力工业的抗争缩影,更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鲜活注脚。

移步至中国华电红色教育基地,这里有王寿生事迹的详细介绍。自1927年王寿生建立江苏电力系统第一个党支部起,红色基因便注入戚电的发展血脉。从解放初“护厂反轰炸”,到抗美援朝坚守“炸不垮的列车电站”;从改革奖励制度被赞为“创举”,到如今响应“双碳”目标拓展风光电项目,王寿生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戚电人砥砺前行。展馆外,绘有“红色戚电”主题壁画的冷却塔高耸入云,塔身上美丽的图案与华电蓝交织,恰如这座百年电厂的精神图谱:既有历史沉淀的厚重,更有绿色转型的生机。

抗日怠工 看似无声却有力的抵抗

“抗战期间,日军盲目追求电量,滥用设备,造成机械疲劳,故障不断。戚电工人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抓住机组检修的机会,开展机智的怠工斗争。”如今,当年那些没有硝烟的抗日怠工斗争场景虽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在岁月的沉淀里,仍有一些痕迹能让我们去感受当年的热血与坚毅。在戚电公司如今的厂部办公室,公司党建部宣传员戚建云翻开厚厚的一本厂史,向我们娓娓道来。

“日本侵略者侵占戚电厂的8年中,戚电厂曾上演了一场英勇而坚定的抗日斗争——抗日怠工。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工人们巧妙周旋,通过降低工作效率、故意制造生产故障等方式,有效地干扰了日军对电厂的控制和利用,为抗日力量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在戚建云看来,这场看似无声却有力的抵抗,彰显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爱国情怀和顽强意志,成为那段黑暗岁月中的一抹亮光。

在戚建云的引导下,记者来到中国华电红色教育基地内。展柜中陈列的老设备图纸,让记者窥见了日军占领期间工人对生产的消极应付——据档案记载,工人在日伪监管下故意降低效率、拖延设备修复,甚至暗中破坏关键部件,以阻碍日军对电力资源的掠夺。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抗战爆发。接着日军开始轰炸戚墅堰电厂发电所。10月下旬,几乎每隔一两天就遭一次轰炸。11月1日上午,日军投下10多枚炸弹,击中锅炉间、煤仓,锅炉设备被炸坏,当天电厂停止发电。11月29日,常州沦陷。日军烧毁戚墅堰电厂房屋多处,掳走大量发电和输配电器材和设备,电厂损失巨大。

“由于电厂是重要的经济部门,隔壁戚机厂又是重要工厂,所以日军把电厂和戚机厂作为重要目标盘踞。”戚建云说,当时驻电厂的日本部队为井上警备队,在警备队及电厂四周设有铁丝电网、碉堡、瞭望塔、交通壕及地下室。电厂大门旁的碉堡里还养着一只大狼狗。路人经过电厂门口,都必须向日军行礼。日军动辄对中国人拳打脚踢、罚跪,一跪就是几个小时,有时还放狼狗咬人,甚至把过路的中国人当活靶子一样枪杀。工人不愿为日本侵略者效力,以各种理由拒绝上班,部分职工离厂去重庆、香港等地,1946年起才陆续回厂复工,使常锡两地数月无电,至1938年3月17日才开机发电。

1943年11月,4号发电机组因故障停运。日军所需钢材和机械配件生产受到影响,常州、无锡被迫分片限电,不稳定的社会秩序进一步恶化,民众抗日情绪越加高涨。为此,日军急于修复4号机组,要求上海杨树浦发电厂派员帮助修理。上海市地下党组织先后派娄才宝、倪宝根等5名中共地下党员到戚电厂,在修复4号机组的过程中组织“怠工”斗争,把1天的工作拖成2至3天,又趁线棒铜退火的机会,扩大绝缘层损坏深度,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使3个月的修理工作量拖延近一年才完成。经过近一年的拖延,4号发电机组才修复,此时,距日军无条件投降已经不远了。

岁月留痕 老物件见证不屈抗战史

在戚电公司厂前区,王寿生烈士雕像的背面,是几张看似不起眼的石凳。戚建云指着石凳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当年遗存下来的老物件。石凳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它们见证了戚墅堰电厂工人们抵制日货的坚定决心。”

记者看到,石凳表面粗粝斑驳,坐上去并不舒适,但岁月封存的坑洼中,却铭刻着无声抗争的力度。石凳侧面用红色颜料赫然刻写着大大的一行字:“中国人用中国货买卖要公平”,旁边凳腿上则刻写着“癸酉年立”。据史料记载,1933年春,戚墅堰电厂无锡洛社变电所值班工人孙思昌发动厂内工人积极捐款,购置了一批金山石制成的石凳,从无锡西门钱桥到洛社约10 公里的路途两旁,每公里放置2到3张。这些石凳长200厘米、宽32厘米、厚12厘米,上面镌刻“中国人用中国货买卖要公平”“救国的方法须本良心来做去”等楷书字样,当时在无锡、常州一带有着积极的影响。

戚电厂被日军侵占后,损失惨重。日军烧毁电厂房屋多处,抢走大量发电和输配电器材和设备,全长30公里的戚锡1号线,除铁塔、水泥杆外,全部线材、瓷瓶等被劫。全长29.36公里的戚锡2号线多处被割断。尚未通电的武进到宜兴线全部成材及200余根铁塔杆被洗劫一空,存煤5400余吨全部被劫。无锡总办事处库存材料损失达80%,常州办事处库存材料损失达100%,戚墅堰发电所库存材料损失在70%以上。

日军的暴行远不止于此。在离现在的戚电公司厂区不远的万安桥上,矗立着一根老旧的电线杆,这是1933年戚电架设全省首条33千伏输电线路的见证。戚建云向记者沉痛地讲述,日军盘踞常州期间,这根电线杆上常常悬挂着抗日军人的头颅,用以震慑试图反抗日军暴行的军民。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日军的凶残本性,将此地变成了人间地狱,对心怀正义、不愿屈服的工人以及英勇的抗日人士进行残酷审讯。在充满罪恶的审讯室中,日军使用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对无辜之人严刑拷打,试图摧毁他们的意志。然而,这些英勇的工人和抗日志士坚贞不屈,宁死也不向日军低头。最终,丧心病狂的日军竟对他们加以杀害,许多生命在此消逝。这段惨痛的历史,成为后人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时刻警醒着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临行前,记者回眸凝望,在戚电公司绿意盎然的厂区里,6棵香樟老树舒展虬枝,深褐色的树干上,斑驳的树皮镌刻着岁月留痕的工业密码。它们曾目睹1937年日军铁蹄踏碎常州城墙,亲历戚电工人以血肉之躯护卫民族工业火种的壮举。如今树冠擎起的新绿与身后沪宁铁路的银色轨道遥相辉映——这条1908年贯通的钢铁动脉,当年输送过抗战物资的蒸汽机车,此刻正与数字化车间里跳动的数据流共奏“时代交响”。香樟树的年轮里沉淀着硝烟淬炼的硬核基因,伸展的枝丫已触碰到“双碳”战略的曙光,百年老厂正沿着新型工业化的轨道,将抗战精神锻造成新时代的工业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