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茂新面粉厂:麦粉与血肉诉说着民族工业的不屈抗争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经济报记者 蔡 逸 实习生 段雨清

在无锡古运河畔的茂新面粉厂旧址,锈迹斑斑的钢梁与陈旧的小麦输送管仍在无声诉说着民族工业的血泪抗争史。近日,本报记者随无锡博物院专题馆部主任文严走进了这座堪称中国近代面粉工业活化石的工厂,透过斑驳的机器铭牌与发黄的档案记录,触摸这段被铭刻在金属肌理中的抗战记忆。

浴火重生——

茂新一厂的至暗时刻与黎明曙光

1937年11月,无锡西门外太保墩的茂新面粉一厂在日军轰炸中化为焦土。文严介绍,这座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于1900年创办的民族工业标杆,连同其享誉海内外的兵船牌面粉,在战火中遭遇灭顶之灾。“作为荣氏家族创办的中国第一代机制面粉厂,茂新一厂在沦陷前已实现日产面粉2000余包,其兵船牌面粉曾一度远销南洋。”说罢,文严向我们展示着场馆里关于当时面粉销量的表格。可以看到,至1923年,茂新面粉厂的销量已是江浙地区的龙头。

“这是当时工人留下的手写资料。”场馆负责人向我们递来档案室保存的工人手记,在翻阅后我们了解到,当时一厂的堆栈“新仁栈”燃起的大火持续了数日,运河水面漂满了焦黑的麦粒。那一晚,烈焰映红锡城夜空,麦粉与血肉同凝于焦土。无锡市档案史志馆中的资料记载,当时日军不仅抢走了厂内4万余包面粉,更纵火焚毁厂房,使得万余包小麦付之一炬,全厂仅存瓦砾。

“茂新一厂的毁灭仅仅是日军系统性摧毁中国民族工业计划中的一小部分。”文严向我们展示墙上陈列的当时无锡庆丰纺织厂被炸毁的惨状。1937年至1945年,无锡两万余间工业厂房毁于战火,其中面粉行业损失尤为惨重。日军占领无锡后,茂新一厂被强征为军管工厂,进口设备均遭劫掠,技术骨干也不断流失。除了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代表的茂新面粉厂,在日军侵华期间,整个无锡城作为工业重镇遭受了系统性破坏,仅工业直接损失就达6860.55万元(1937年法币) 。

抗战胜利后,荣毅仁奉父命主持了一厂的重建。场馆负责人指着墙面上陈列的图片向我们依次介绍:1946年,荣氏家族投资2.5亿法币(金圆券),拆除废墟、修复厂房,并订购多台英国最新式磨粉机。1948年农历三月初九,茂新一厂试车出粉,标志着民族工业的涅槃重生。其重建的消息远渡重洋,甚至连英国《利物浦面粉工业周刊 》(Liverpool Flour Industry Weekly)都在1948年特发专文盛赞其重建速度之快:“自设计至投产不过数月,此等成就实堪惊人。”

从战火中的焦土瓦砾到新时代的文化地标,茂新一厂在它的曲折命运中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的坚韧。正如孙中山所传递的思想:“实业救国,非为私利,乃为子孙谋福。”这段历史,不仅是无锡的集体记忆,更是江苏乃至中国工业文明不屈的象征。

夕阳将一旁的运河染成金黄色,运河畔新设的观景栈道倒映着红砖厂房的身影。临走之际,我们又一次来到1946年荣毅仁主持重建的制粉车间,这里存放着从轰炸废墟中回收的英国造齿轮。这些零件经工人打磨后重新装机,与战后新引进的最新式磨粉机共同运转了半个世纪。不难想象,在重建的厂房里,当衣衫褴褛的工人们用伤痕累累的双手重新启动机器时,那些在炮火中几近支离破碎的传动轴上,依旧焊接着从废墟里找回的齿轮——正如这个民族一般,永远能在破碎中重拾她的脊梁。

无声的烽火——

茂新二厂的不屈抗争

行走在“蓉运壹号”文化产业园的厂房间,曾经老旧的厂房在各色大排档和咖啡店的入驻下焕发着全新的生机。新式的空调外机牢牢扒在老旧厂房的红砖墙上嗡嗡作响,阳光穿过钢窗铁栅,将斑驳的影子烙在水泥地上。在聚焦人文关怀的当下,我们站在曾经的茂新二厂前,回顾它昔日的屈辱与荣光,仿佛监工皮鞭的敲打仍在逼迫机器轰鸣,向我们揭示那些无声的过往。

制粉车间改造的咖啡馆中弥漫着拿铁的浓厚醇香,中庭那座英式铸铁楼梯的栏杆泛着温润的光泽。举着手机拍照的刘女士表示:“这个文创园的选址好,依山傍水,从惠山古镇带孩子过来也很方便,主要是人文气息很浓厚,据说以前是个老面粉厂,现在演变成很不错的休闲场所。”而在8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却远不像现在这般逍遥。据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档案印证,工人们利用日方监工对生产流程不熟悉的弱点,采取集体怠工策略,通过制造设备检修假象、消极操作等方式拖延生产进度。日方监工在顶层烟囱瞭望孔俯瞰时,只见流水线规律停启,却不知每一次“故障”都是精心设计的拖延———这座38米高的烟囱,曾经的用途或许早已被人们遗忘。如今瞭望孔被改装成观景窗,成了人们拍照打卡的好地方,其下方设计工作室电脑前的人们正为了脑海中那些自由奔走的创意与思考而忙。

雨后的工厂内有潮湿的泥土气息,仿佛1943年的粉尘仍在空气里浮动。根据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介绍,工人们曾在生产环节有意降低工艺标准,将受潮霉变的麦粒掺入输送带,让整批军用面粉灰分超标,同时通过增加原料损耗、加速设备磨损等方式破坏生产效益。日军贴出警示工人的告示,却查不出“技术失误”背后是大家的集体默契——此刻园区画廊里陈列的抽象画作,用油彩凸显出麦粒的肌理,艺术成了历史的另一种显影。

1943年的粉麦统制令像一道绞索勒紧无锡。日伪推行粉麦统制政策后,无锡工业电力配额锐减,工人们以此借势压缩工时,让茂新二厂年产量骤降至1.2万包,不足战前理论产能的四分之一。

在日军“以战养战”战略催生的畸形生态下,二十余家中小面粉厂曾如毒蘑菇般在无锡疯长,理论日产能近2万包。但虚假繁荣迅速崩塌:1943年后随着工人抗争,各厂原料断绝、设备损耗,15家工厂接连瘫痪。当锈蚀的电压表成为抗争的纪念碑,那些被刻意浪费的电流,此刻也正为那些博物馆展厅里泛黄的生产日志补光。

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从惠元面粉厂到被荣氏兄弟收购并更名为茂新二厂,这处厂址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更迭,却仍保存着4栋文保建筑:红砖厂房、螺旋转梯、大烟囱与毛麦仓。触摸制粉车间外墙的砖块时,粗粝质感传递着双重温度:阳光炙烤的暖意与历史深处的寒凉。80年前,年轻的工人们在此依靠技术与信仰不辞辛劳,守护着民族尊严;80年后,青年建筑设计师在庭院铺开图纸,探讨工业遗存复兴,传递自由的思想,茶香氤氲于这片共同见证过抗争的土地上。

离园时,我们回望红砖厂房,爬山虎已攀满这座建筑久经风雨的躯体。日军监工曾在此监视流水线,而今在厂房烟囱下的咖啡馆里,创业青年们正讨论着当下新媒体的潮流与风向。两种生产力在此隔空对话:侵略者的军事掠夺企图将工厂变成战争机器,而工人们用无声抗争守护着民族尊严;此刻在园区“蓉英汇”里孵化项目的年轻创客们,正延续其精神内核——当自由的思想在园区锈蚀的电压表旁蓬勃生长,历史的回响也仍在为助力青年迈向新的时代而奔忙。

齿轮与麦粒的交锋——

茂新四厂书写光辉一页

1919年,在济南开埠的浪潮中,荣氏兄弟以敏锐的商业眼光落子华北——茂新四厂在济南西郊拔地而起。这座占地14余亩的面粉厂,配备12台钢磨,日产面粉3000包 ,一经投产即占济南半数的日产量,因而与上海、哈尔滨等并列为中国六大面粉工业基地 。

1938年,济南沦陷,日军强占茂新四厂 。在刺刀与监视哨的阴影下,工人们以沉默的智慧筑起防线——他们将生产机器调至最低转速,让磨粉机发出沉闷的喘息;在过磅记录中虚报“运输损耗”,贴着兵船牌商标的面粉袋在工人的掩护下得以沿着运河运送出去,成为游击队敌后武装的补给来源。

日本三井、三菱公司曾四次胁迫当时的经理秦芹生与其“合作”,秦芹生谨遵荣德生“绝不与敌妥协”的指令,以“需上海总公司钤印”为由拖延。工人配合转移关键机器部件,藏匿技术骨干,使日军始终无法掌控面粉厂生产线。这一策略持续了8年之久,也让茂新四厂成为华北区域罕见的未在日军刺刀下低头的民族企业 。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荣德生命令将厂内库存数万包面粉、数千斤小麦移交当地抗日军队充作军粮。济南沦陷后,工人借运输之机,将部分麦粉原料秘密转运至周边游击区。日军虽增派武装守卫核查仓库,却因工人虚报损耗和伪造的运输记录而始终难以追溯缺口 。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争中,茂新四厂的工人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少工人因消极怠工或传递情报被日军发现,遭到了残酷的迫害,有的被殴打,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但他们的抗争并非徒劳,正是他们的坚持,使得茂新四厂在抗战期间未被日军完全掌控,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工业的火种。他们的行动,鼓舞了济南乃至全国民族工业从业者的抗日斗志,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属于工人阶级的力量。直至抗战胜利,茂新四厂都未与日本公司合办,这段工人抗争的历史,也成为民族工业抗日斗争中光辉的一页。

如今,当我们站在浸透历史重量的制粉大楼前,只见这座由老式红砖堆砌而成的大楼已然被现代化的加固玻璃所笼罩。现在的茂新面粉厂旧址已蝶变为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英国西蒙清麦机与智能影像装置共处一室,1929年的粗纺机与AR技术展开对话。2024年入选“百年工商”主题游径后,这里成为串联常州、无锡工商文脉的时空坐标 。当研学少年触摸工字钢上的弹痕时,百年前“誓不与贼磨面”的铮铮铁骨,正化作新时代“实业报国”的精神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