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记者 蔡 逸
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最终要依靠千千万万生动鲜活的区域实践来描绘。8月15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探索:地方样本与典型案例 ”研讨会的圆桌论坛上,来自江苏、浙江、河北、福建的4位专家以翔实数据和典型案例,分享各自省份在产业创新、社会治理、基层治理和生态文明领域的生动实践。
江苏: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今年以来,江苏出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吕永刚表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更是江苏在新形势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2024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50%,成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升级的突破性标志。”吕永刚说,目前,江苏拥有1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均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骨干力量。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7万家,自2020年以来平均每天增长超过17家,快速发展的创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核心主体。
江苏积极布局战略科技力量,依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等战略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链条。吕永刚表示,在区域实践上,苏州工业园区大力引育科创企业和科创人才,基因与生物技术等创新药发展取得系列突破,集聚了信达生物、兴盟生物、信迈医疗等一批龙头企业和新锐企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正是江苏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富有旺盛创造力的生动缩影。
浙江: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
浙江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了精细化、智慧化的治理范式。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秀梅详细阐释了浙江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上的省域探索。在治理结构上,浙江构建了“一元核心引领、多元主体协同”的主体格局,以“党建+”模式强化组织根基;在治理模式上,浙江创新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实现良法善治;在治理方法上,浙江不断以数字赋能驱动深刻变革。
对于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张秀梅深入解读: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浙江通过打造“基层治理四平台”实现省、市、县、镇街到村社的五级贯通联动,建设形成社会治理大数据共享服务体系。“浙里办”集成3000余项便民服务,涵盖个人和组织90%以上的事项,注册用户已超1.2亿;个人和企业办理政务事项已实现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用跑”。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倒逼政府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起浙江“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在多元共治方面,“武林大妈”“东海渔嫂”“乌镇管家”“急救骑士”等社会组织成为社区管理、矛盾调解的重要力量;温岭民主恳谈会、武义村务监督委员会、桐乡“板凳法庭”、余杭“同心荟”等基层实践,以及文化特派员、“乡村CEO”等制度创新,极大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活力。在这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动下,浙江公众安全感高达99.5%,社会治理核心指标领跑全国,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北:基层治理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河北立足省情实际,以创新思维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形成了不少具有河北特色的亮点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李娜聚焦“最后一公里”,阐述了河北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上的扎实探索。
“河北基层治理始终紧扣‘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共建共治、民生为本 ’的主线。”李娜表示,河北将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构建四级联动体系。以数字河北建设为契机,打造基层治理智能化平台,全省167个县(市、区)建成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系统,将23万个网格划分为责任田。创新群众说事、干部解题机制,在村(社区)设立议事厅恳谈会,邀请群众、社会组织、企业等共同参与治理。将基层治理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办好民生实事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日间照料服务,完善“15分钟便民生活圈”等。
石家庄桥西区“红色网格”破解老旧小区顽疾的案例极具代表性。面对大量“三无小区”,桥西区以党员网格长为核心组建服务队,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物业管家”,并依托“意见箱”“线上议事群”“居民评议会”推动自治。3年间,全区“三无小区”实现从“三无”到“三有”(有保洁、有安保、有维修)的华丽蜕变,环境达标率跃升至98%,群众投诉量锐减76%。邢台威县的“积分制”激活了乡村治理内生动力,通过量化文明行为、设立积分超市,将积分与分红评优挂钩,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乡风民风持续向好。
福建: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答卷”
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早、力度大,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等生”。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所副研究员郭莉在会上介绍,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以系统治理与制度创新为核心,形成了多项全国标杆:作为全国林权改革发源地,武平经验引领全国林改;首倡并实践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理念;创新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全域保护治理格局,连续46年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
郭莉特别指出,福建在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价值转化方面走在前列。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武夷山国家公园治理成效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经典案例,木兰溪治理经验全国推广。技术突破支撑制度落地,永春县出台全国首个《特定地域单元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三明市建立全省首个生态产品交易系统,有效破解了“绿水青山”量化变现的难题。
近年来我国湿地面积大幅增加,已拥有82个国际重要湿地。2023年2月福州闽江河口湿地获评“国际重要湿地”;2023年10月福州获“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2025年7月又获评“国际湿地城市”。郭莉表示,以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福州特色举措和经验,可以为我国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一是省市各级政府重视,提供不间断支持。二是福建生态省建设,形成优质生态环境。三是不断完善地方湿地保护法律法规,给予坚实保障。四是科技创新和智慧系统提高管理效率。五是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奠定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