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广东民营企业如何促进共同富裕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T08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朴素愿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以缩小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民营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分配制度的践行者,理应成为共同富裕的参与者与贡献者。广东是民营经济大省,其企业凭借市场腹地广阔、产业基础坚实、创新势能强劲等优势,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筑牢“致富”根基

推动共同富裕,首先是做大“蛋糕”,即生产力高度解放和经济总量增加。广东民营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主体,提高其“致富”能力是夯实共同富裕经济基础的关键。首先,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构建现代化治理结构,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扁平化组织以缩短决策链,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和产业发展方向,高效配置资源。加强数字化建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成本控制、质量监督等环节的管理精细化和流程标准化,打通产销服全链条数据,实现管理可视化、决策科学化。其次,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也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广东民营企业应主动把握市场机遇,创造需求、引领变革,提高研发投入占比,注重前沿科技的探索和应用性技术的开发,敢于开拓新产业、新赛道,引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企业内部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激发全员创新活力。再次,建强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广东民营企业应积极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校合作共建创新基地,开展人才订单培养,扩大人才引进的覆盖面。构建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提供技术入股等激励措施留住核心人才;提供丰富的内训机会和晋升空间确保人才能成业。

二、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拓宽“分富”渠道

共同富裕是公平正义的分配形态,强调要全民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发展成果,需要民营企业主动拓宽“分富”渠道,参与收入分配制度建设,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群体。首先,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鼓励勤劳致富,将工资增长与企业效率、劳动生产率挂钩,制定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和股权激励等制度,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不断提升收入水平,进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其次,自觉守责担责助力再分配。坚持守法合规诚信经营以维护市场公平,形成“大手拉小手”的良好生态,让更多经营主体共享发展机遇。依法足额纳税,为完善国家再分配机制、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供坚实支撑。再次,主动回馈社会推动第三次分配落地。广东民营企业素来有义利兼顾、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应主动参与社会救助、民间捐赠、志愿服务等第三次分配以推动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重新分配。针对广东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民营企业不仅要在传统慈善领域发力,还应开展“造血式”帮扶促发展,通过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等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落后偏远地区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三、坚持政策引领,推进“共富”实现

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做大“蛋糕”,还要将“蛋糕”分好,这需要政府政策支持以扫清发展障碍,厘清思想认识,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共同富裕事业。首先,加强政策法规支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出台产权保护法规等各项制度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对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坚定民营企业家信心;适当增加对慈善事业捐赠的扶持力度并扩大公益慈善捐赠的统计口径,通过税制改革提高公益捐赠的扣除范围和扣除比例。推动珠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与其他地区共建产业园区,促进产业梯度转移与互补,实现协同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其次,加强理念宣传引导。开展常态化的专题辅导和协商座谈会等向民营企业家深入讲解共同富裕的战略意义和对企业自身的价值。加大先进榜样宣传力度,激励更多民营企业家树立“先富帮带后富”的责任意识,提升参与共同富裕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探索党建联建共建。共同富裕是多元协作的系统工程,需党委、政府主导搭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协作平台,需发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将各方资源统筹整合以支持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领域发展,把资源用在急缺之处、避免无序扎堆造成浪费。

结 语

当下,我们正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坚定不移地走向共同富裕,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未来,政策支持必将持续加码,市场活力必将不断释放,广东民营企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做大“蛋糕”,在共享发展中分好“蛋糕”,为全国共同富裕实践提供“广东样本”。

项目基金:2024—2025年度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招标课题“推动广东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与对策”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GDSYKT-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