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人工智能合作的现状、趋势与未来前景分析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T08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的核心焦点。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国际社会亟须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当携手并进,通过建立多边合作平台,共同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发展红利。同时,国际社会需要协同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伦理挑战和安全风险,包括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偏见防范等关键议题。在实践层面,各国应重点加强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应用场景推广以及全球治理规则对话等领域的深度协作。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宏观背景下,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已被纳入多个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呈现出技术融合加速、产业协同深化、标准体系共建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合作

首先,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积极拓展市场。科大讯飞、奇安信等头部企业落户广西,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试运行,并已发布43个场景需求、集中展示30余个典型应用场景,签署了合作协议和43个国内人工智能项目合作,其中34个已注册公司或明确落地。其次,中国数字基础设施企业进行大规模部署,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阿里云布局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算力密度达到欧美同类设施的1.7倍。腾讯云则建设了多个数据中心,提供云服务器、人工智能、数据库等服务,并与科技公司、银行等合作,帮助其将业务迁移到腾讯云平台。再次,中国企业还通过跨国联合创新加速产业生态建设。例如,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广西运行5年多,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赋能+场景落地”服务,帮助开发小语种在线翻译平台,实现语音识别和知识图谱等功能,填补了本地化需求空白。

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合作

在技术层面,中国的人工智能合作涵盖基础设施、算法平台和联合研发等多方面。一方面,加强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对接。倡议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提高区域内数字互联互通水平。截至2022年,中国兴建了一批海外云计算中心。广西规划建设多座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等核心设施投入运行。共建的中国—老挝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开发了“澜湄多语言NLP平台”,支持多种小语种互译,准确率高达92%,并被纳入推荐技术清单。另一方面,在算法与平台技术上展开交流。中国企业如华为、阿里、腾讯不断将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引入市场,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应用。华为牵头建设了多个联合创新平台;阿里巴巴和广西等地政府合作推进“信息港”,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输出;腾讯云与东盟企业合作开发语言智能、智慧出行等场景解决方案。通过这些多边合作平台,中国与各国专家共同研讨人工智能安全、农业智能等议题,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此外,联合研发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合作方共同设立科研项目,聚焦人工智能关键技术难题展开攻关。例如,针对人工智能在医疗影像诊断方面的应用,科研团队联合开展研究,致力于提高影像识别的准确率和效率,辅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疾病诊断。在智能交通领域,共同研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交通流量,减少拥堵。

三、推动人工智能制度建设

制度互联互通是人工智能合作的基础,目前在数字治理和规则对接方面取得了制度性进展。2020年11月发布的《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明确提出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抗击疫情,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促进5G、卫星导航普及等合作。2024年,进一步提出共同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倡导技术、标准、产业与治理的全面对接。在贸易规则层面,2024年底完成谈判的ACFTA 3.0新增了数字经济章节,明确要求建立跨境数据流动分级管理机制,保障数字产品贸易的非歧视待遇。此外,“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等双边协议,也涵盖了智慧海关、电子原产地认证等数字贸易关键领域。这些制度性成果为人工智能合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监管协调方面,积极探索建立统一的监管框架,以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通过定期的交流与磋商,分享监管经验和最佳实践,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

四、合作前景分析

未来,中国应继续加强与各国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算法平台、治理规范等方面的对接,推动形成更为紧密的产业创新网络和共治机制,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深化政策沟通与协同制定标准。可利用数字经济部长会议机制,设立专门工作组推进人工智能标准与伦理规则对接,探索“数据分类准入”模式,在跨境数据流动上建立透明化机制。二是加快共建关键基础设施与平台。中方可继续推动算力共享计划,加强跨境光缆、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节点建设,确保人工智能应用在东盟各地有足够算力支撑。三是推广示范应用与联合研发。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将人工智能成果在农业、医疗、智慧城市等典型场景复制推广,缩小技术“最后一公里”差距。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可联合高校和研究机构启动人工智能联合培训计划,设立数字治理奖学金,互认职业资格,培养适应各国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工智能人才。五是探索区域治理新模式。如建立人工智能伦理联合委员会,在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敏感领域开展风险评估,形成跨国监管联动和应急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