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 董 潇
在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逐步推进的当下,基层审计的关键作用愈发凸显。恩施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复杂的治理场景,传统审计模式在职能交叉、监督碎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难题。恩施州通过整合资源、互通信息以及联动机制,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协同治理路径,显著提升监督效能,为政策落地及治理优化筑牢根基。
基层治理任务繁重,对审计监督的精准度与协同性提出了严苛要求。鉴于恩施州当地财政资源并不充裕,专业审计力量也较为薄弱,传统的“单打独斗”式审计方式,难以契合复杂的基层治理结构。诸如反馈不及时、整改环节脱节、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监督成果向治理效能的转化。
近年来,恩施州各县区积极探索审计协同机制。借助多元治理主体共同搭建联动平台,推进专项资金项目的数据共享,成功打破信息闭塞的局面,加快问题整改的速度。创新之处在于构建跨主体问题台账,将审计信息纳入协同整改清单,并将其作为治理流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动态管理,促使审计结果从静态的文件资料转变为治理实践中的操作起点。实际情况表明,州级审计组织在“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治理工作中,已切实发挥出保障作用。
“数据统筹”成为推动协同治理的重要手段。在鹤峰县的资金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整合财政拨付、村级备案、民政发放等多个系统的数据,实现对资金流向的闭环核查,依靠源头预警机制,增强风险识别能力。这种基于数据接口整合的方式,不仅提高了监督的精准度,还从治理层面重新构建了审计与治理的互动模式。
制度嵌套方面的探索同样成果显著。部分乡镇将审计结论纳入村级权力运行监督清单,作为乡村治理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据,促使“纸上整改”转变为“治理行动”。纪检、组织、人社等相关部门通过共享审计反馈,构建起多元协同的约束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治理链条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尤为重要的是,恩施州在规划审计任务时,推动多主体与专项治理牵头方共同参与审定工作,实现目标与资源的同步调配,强化了审计目标、时间安排、人力分配等方面的协同性。实践充分证明,审计机制越是融入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就越能有效地推动政策调整与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些探索表明,基层审计正从单纯的“独立监督者”向“嵌入型治理参与者” 转变,成为评估政策落实情况、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基层行为的关键治理力量。其核心在于重新构建审计与治理的关系,突破传统线性、单向的监督思维,通过透明共享、制度协同以及数据融合,让审计真正服务于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在多元协作的治理格局中充分释放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