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路径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T06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当前,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二者看似各有侧重,实则紧密相连:数字经济以信息技术重塑经济形态,新质生产力靠技术突破驱动生产变革,二者在科技创新、要素配置、发展目标上深度契合,形成相互赋能的动态关系。然而,其协同发展仍面临体制机制滞后、技术转化不畅、区域失衡等障碍。深入探究二者的内在联系与实践路径,对破解发展瓶颈、激活经济增长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逻辑: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内在关联

(一)科技创新的共通内核

数字经济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均以科技创新为内在动力。数字经济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分布式账本技术及海量数据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集群,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智能数字形态的深度变革,实质上是信息科技迭代带来的经济范式转换。新质生产力则依靠突破性技术成果推动生产要素的质变升级,突出表现为科技引领下的资源要素重组创新。二者在技术演进层面互为补充:数字经济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实践平台与信息基础,而新质生产力又通过技术革新不断拓宽数字经济的应用维度,构建起“技术创新—应用落地—持续优化”的动态发展闭环。

(二)要素体系的高度耦合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在要素维度呈现高度耦合。数据要素维度,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引擎,数据要素通过新质生产力实现与传统生产要素的有机整合,促进资源配置模式创新。技术要素层面,数字经济的应用推广与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形成协同效应。人才要素方面,二者共同要求掌握数字化能力与行业专长的跨界人才。

(三)发展目标的协同统一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目标上高度契合。数字经济提升经济效率,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在绿色发展维度,数字经济通过能源管理优化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新质生产力则依托新能源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共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在国际竞争力维度,数字经济提升产业链韧性,新质生产力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全球技术制高点,二者协同强化国家经济竞争力。

二、关键问题: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现实障碍

(一)体制机制适应性不足

现有制度框架难以匹配协同发展需求。一方面,数据产权界定模糊、数据要素市场规则不完善,导致数据流通效率低下,制约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要素赋能。另一方面,传统监管体制对新兴产业适配性不足,抑制了创新活力。此外,跨部门协同机制缺失,阻碍了创新资源整合。

(二)技术创新与转化瓶颈

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突出。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对外依存度较高,数字经济的底层技术自主可控不足,直接限制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突破。技术转化链条断裂,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与企业的产业化需求脱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数字化转型面临资金、技术双重约束,难以参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三)区域发展与要素配置失衡

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发展方面,东部地区凭借数据基础设施优势,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水平领先,新质生产力培育速度较快;中西部地区则因数字鸿沟制约,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不足,协同发展动力匮乏。要素配置方面,数据、算力等新型要素向头部企业和发达地区集中,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面临要素短缺,导致协同发展呈现“马太效应”。

三、驱动路径: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的实践方向

(一)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联合体。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聚焦前沿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同步推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设立技术转移平台,通过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激励企业承接科研成果,促进数字技术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集群,通过产业基金、孵化平台等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格局。

(二)完善数据要素与基础设施支撑

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与商业数据有序流通。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5G网络、算力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提升中西部地区数据处理能力。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硬件支撑。

(三)培育复合型人才与优化制度环境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增设数字经济与新兴产业交叉专业,企业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培养既懂数字技术又掌握产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政策引导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缓解区域人才失衡。优化制度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新兴产业市场准入流程,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框架,为数字经济与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四)推动区域协同与产业升级

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策略,东部地区聚焦未来产业培育,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抢占新质生产力制高点;中西部地区依托特色产业,通过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区域特色新质生产力。加强区域合作,建立跨区域数据共享、技术协作机制,推动东部技术、人才向中西部辐射。加快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以产业升级带动新质生产力全面发展。

本文系2025年度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陕西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025YB013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