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产业能级跃迁为演进方向、与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度契合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然成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着力点,而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农业,更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因此探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对于扎实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科技引领驱动:加速数字技术、智能装备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
在全球农业向智慧化、精准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中,数字技术与智能装备深度融入农业生产,正重塑传统农耕文明的生产范式,成为驱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引擎。
数字技术以数据要素为纽带,重构农业生产的决策逻辑与管理模式。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墒情、气象变化、作物生长等多维数据,这些数据通过5G网络汇聚至农业大数据平台,经人工智能算法深度分析后,生成精准的农事决策方案。
智能装备作为数字技术的实体载体,推动农业生产向无人化、自动化迈进。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智能收割机等装备搭载高精度导航与作业控制系统,通过卫星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厘米级定位,可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完成耕、种、管、收全环节作业,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
在生产端,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农业场景,模拟种植方案优化结构与资源配置;在加工端,智能分拣设备借机器视觉实现农产品精准分级,提升效率与附加值;在销售端,电商、直播结合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与个性推荐。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不仅提高农业整体效益,还催生数据采集等新兴岗位,吸引人才回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二、要素整合创新:构建人才回流、资本下乡、数据共享的要素保障体系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时代语境下,构建人才回流、资本下乡、数据共享的要素保障体系,是破解乡村发展要素瓶颈、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之举。这一体系绝非要素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模式革新与生态培育,打破城乡要素壁垒,实现要素集聚协同,为乡村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
人才回流机制的创新,通过多维激励与平台搭建重塑乡村人才生态。一方面,以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人才流动的限制,地方政府可出台专项政策,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支持返乡人才与创业者,还可设立专项基金激发其热情。另一方面,依托产业升级打造优质平台,构建智慧农业产业园、乡村数字经济基地等,为技术和管理人才提供施展空间。
资本下乡通道的畅通,需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政府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通过设立乡村振兴引导基金、实施贷款贴息等政策,引导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投向乡村。金融机构创新涉农金融产品,推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等特色服务,破解乡村产业融资难题;PPP模式在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领域的推广,吸引企业参与乡村道路、污水处理、数字基站等项目建设,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
数据共享体系的构建,旨在打破数据孤岛,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政府主导建设乡村大数据中心,整合农业生产、市场流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共享平台;通过数据确权、交易等制度创新,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路径,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参与乡村数据开发利用,形成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三、生态协同发展:打造三产融合、城乡联动、绿色低碳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融合背景下,生态协同发展打破产业边界、弥合城乡鸿沟、践行绿色理念,构建新型乡村发展范式,以系统性思维重塑乡村协同关系,推动其向复合生态赋能转变,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可持续路径。
三产融合通过产业链延伸与价值网重构,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以特色农业为根基,乡村产业打破传统种植养殖的单一格局,向加工、流通、服务领域纵向拓展。将田园风光与农耕文化资源经创意转化,催生出研学旅行、农事体验等新兴业态,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
城乡联动以要素双向流动为纽带,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通过产业合作、对口帮扶等方式向乡村渗透,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升级与公共服务改善;乡村的生态资源、特色产品与文化IP则反向输入城市,满足市民对高品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需求。
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乡村发展全过程,塑造生态经济新形态,需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生产领域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 “猪—沼—果” 系统可减污降本;生活领域将人居环境整治与绿色建筑技术结合,推广节能住宅与生态厕所。此外,还可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把乡村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结 语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描绘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图景。其成功关键在于把握科技、要素、生态三大路径的内在统一性,以系统性思维协同推进。面对机遇挑战,需坚持创新驱动、改革攻坚与底线思维,构建坚实的支撑体系,方能激活乡村潜能,驱动乡村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追赶”到“引领”的深刻蝶变,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画卷,筑牢国家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