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淮安市未来产业的新型孵化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T05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摘要: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着重研究了淮安市未来产业的孵化机制与实践路径。针对未来产业孵化中存在的产业链协同不足、孵化器同质化等问题,提出构建“梯度式创新空间、雁阵式主体培育、精准化产业布局”的新型孵化策略,进而聚焦超前孵化、深度孵化、金融赋能实践路径,引领淮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最后,从新型储能、低空产业、前沿新材料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淮安打造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关键词:未来产业;金融赋能;新型孵化机制;实践路径;

引 言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创新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应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全球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各地抢占未来赛道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对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淮安市而言,加快新质生产力布局,构建未来产业新型孵化机制,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新质生产力视角出发,探讨淮安未来产业新型孵化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路径,为淮安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生力军提供实践参考。

一、淮安市未来产业孵化过程中存在的挑战

(一)上下游配套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够

淮安市新兴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足,关键环节缺失,导致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企业生产成本高,竞争力弱。以光伏产业为例,虽然淮安已集聚了天合光能、捷泰新能源、阿特斯等龙头企业,但在硅片、胶膜、设备制造等关键环节仍存在配套不足的问题。生物医药产业也面临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目前淮安生物医药产业园已入驻江苏正大清江制药、天士力等生物医药企业,但在研发检测、临床试验、中试生产等环节的配套服务仍不完善。淮安市未来产业的上下游存在割裂的局面,尚未形成闭环产业链。

(二)孵化器专业化与产业特色不足

孵化器同质化严重,淮安孵化器缺乏明确清晰的产业定位,仅淮安软件园后期通过政府引导明确了主导产业,现有其他孵化器大多数为综合型,仍存在产业方向模糊、招商盲目性等问题,缺乏针对低空经济、合成生物、氢能等未来产业的专业孵化平台,导致技术服务和产业链资源匹配不足。淮安已有的孵化器层次不高,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只有2家和6家,数量较少,而且缺乏针对特定领域的专业技术平台,如实验室、中试车间,没有专业孵化团队提供智力支持,降低了孵化服务的有效性。技术支撑薄弱,多数孵化器未建立专业实验室,企业研发依赖外部资源,如氢能产业虽解决了储氢技术难题,但在材料研发与测试环节高度依赖高校的科研设备与人才资源。载体梯度缺失,未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的全链条体系,未来产业中的中小科技项目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例如,淮安软件园与清江浦数字产业园未形成联动效应。

二、淮安市未来产业新型孵化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基于全链条孵化载体,构建“梯度式”创新空间

淮安应完善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科创综合体—产业园”的全链条载体,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推动载体运营主体专业化运营,利用好东南大学淮安技术转移分中心、南京理工大学淮安研究院等已有载体,支持淮阴工学院等在淮高校开发建设新的科创载体,不断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成未来产业的新路径;支持淮安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依托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展创新创业孵化工作,提升产业契合度;鼓励本地上市公司依托主业,聚焦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参与新型科创载体建设运营。继续探索在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科创飞地”,比如盱眙宁淮科创走廊,实现“孵化在外、转化在淮”,吸引异地高端项目落地。

(二)基于分层培育机制,强化“雁阵式”主体梯队

截至目前,淮安市累计获评江苏瞪羚企业11家、江苏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相较于省内兄弟城市,淮安的瞪羚和独角兽企业较少,对培育未来产业的带动效果较差。淮安应通过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培育路径,针对不同阶段企业需求,实施创新型小微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扩量”、高新技术企业“提质”、瞪羚企业“跨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孵化的系统工程。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联合高校院所来淮建立高能级平台,如南京理工大学盱眙产学研基地、上海交通大学苏北研究院,推动研发载体建设,精准服务未来产业企业需求。

(三)基于“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展精准孵化

围绕淮安市“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锚定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聚焦3个千亿级集群、5个五百亿级集群、3个百亿级集群,构建与未来产业相匹配的孵化载体。聚焦前沿技术卡位,开展未来产业精准布局。淮安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积极布局无人机、通用智能芯片等前沿领域,结合宁淮科创走廊融入长三角创新网络;依托淮安港、涟水国际机场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仓储等枢纽偏好型产业;结合金湖通用机场,重点发展低空经济、6G通信等前沿领域;开放宁淮绿色算力中心数据资源,支持农业机器人、固废循环利用技术等场景验证,通过“场景试用+首购补贴”加速技术迭代,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确保孵化对象的选择与淮安未来产业布局的战略方向同频共振,从源头上保障孵化的靶向性和有效性。

三、淮安市未来产业新型孵化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探索超前孵化机制,布局前沿赛道

探索超前孵化,淮安可从关键技术研究和创新平台搭建入手,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一方面,依托现有国家级实验室、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等载体,加强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深化源头创新协同,多方向多途径开展前瞻性研究,围绕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工业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开辟新赛道,建立“超前发现—场景验证—创新应用”的孵化链条。布局前沿赛道,淮安需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内外协同发力。对内,加快现有重点企业制造技术迭代升级,推进现有产业向未来产业延伸。鼓励本地企业如江苏岚江智能等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应用领域,提升市场竞争力。对外,瞄准行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大未来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

(二)尝试深度孵化机制,促进产业融合

淮安市以“35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锚点,通过分层施策、机制创新、生态协同等措施,推动孵化器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深度耦合联系,赋能未来产业企业更便捷获取链上资源。鼓励各县区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与孵化器建立长效对接机制,举办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项目信息共享,推动优质科创企业到产业匹配度较高的县区孵化落地。鼓励产业园区引入专业孵化器,优化产业生态。凭借行业龙头企业、本地上市公司、科技型企业的优势,牵头组建产业孵化平台,汇聚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态势,打造覆盖产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孵化体系,为未来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三)健全金融赋能机制,培育产业新动能

淮安市应紧扣未来产业“高成长、高风险、长周期”特征,以差异化金融工具精准匹配企业成长阶段,为未来产业项目引进金融“活水”。针对初创期企业,依托“科创贷”等政策性产品,为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提供信用贷款支持,进一步强化对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金融供给。面对成长期企业,创新“投贷联动”模式,整合县区、银行、投资机构等各方资源,共同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权投资+信贷资源+政策支持”的全方位服务,通过长周期资本与耐心资本的支持,陪伴企业成长。对于成熟期企业,聚焦产业链整合与协同,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推动企业早日登陆资本市场。

针对未来产业“轻资产、缺抵押”痛点,淮安通过依托多元金融服务体系与产品创新,激活未来产业的发展活力。重点围绕淮安未来产业发展的领域如新型储能等领域前瞻布局,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根据未来产业特点开发金融产品,将知识产权等因素纳入授信模型,量身打造与产业适配的服务体系;建立政银担合作机制,合理分担资金扶持中的潜在风险,创新推出“创新积分贷”“担易贷”“淮质贷”等产品,为未来产业企业信用赋能。鼓励各县区联合投资机构发起设立符合淮安未来产业方向的股权投资基金,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风险分担作用,吸引优质企业来淮留淮。支持符合条件的未来产业企业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性资金,推动“两重”“两新”未来产业项目建设。

四、淮安市未来产业新型孵化机制的建议

(一)依托盐穴资源优势,发展新型储能

淮安拥有丰富的盐矿及盐穴资源,坐拥1300亿吨岩盐储量,形成80万立方米盐穴腔体,这为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托苏盐井神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盐穴储氢”技术,加快推动电氢耦合、安全储氢、规模化储氢技术开发落地。充分发挥苏盐的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形成“盐+储能”产业新格局,构建以张兴储气库为核心,利用盐穴推进储气、储能、储氢等新兴业务。依托淮安区、淮阴区等地盐穴潜力资源,放大产业发展裂变效应,打造国家级盐穴利用综合示范区。同时联合淮安经开区物流园、港口枢纽建设多能互补微电网,打造长三角储能调峰枢纽,力争在“十五五”期间持续推进打造新型储能的产业集群。建议淮安以盐穴综合利用为契机,延伸布局储能产业链,加快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依托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色园区,建设钠电池专业产业园区,引进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钠离子电池研发平台和中试中心,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二)构建低空产业生态,拓宽应用场景

低空经济是未来产业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淮安应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构建低空产业生态,也应注重与国家和省级层面的低空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确保能融入更高层次的体系中。建议淮安规划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低空基础设施、低空运营服务等领域。同时,结合淮安的农业、物流、文旅等特色产业,拓宽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开辟如无人机植保、低空物流、低空文旅等方向,试点洪泽、金湖、盱眙等景区的空中观光航线,结合西游乐园、方特公园等特色景区资源开发无人机编队表演,打造一批面向淮安优势产业的应用解决方案。

依托淮安涟水机场、金湖通用机场等地建设无人机起降点、停机坪等基础设施;构建完善的低空起降设施网络。发挥国联低空产发公司、淮安市保安公司等主体作用,建设无人机培训基地,提供无人机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支持淮阴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淮安校区、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等本地高职院校开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为淮安发展低空经济提供智力支持。以江苏龙普动力、开天眼无人机等本地低空产业链上的企业为基础,积极招引上下游配套项目,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低空经济企业入驻,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集群,争取将淮安打造成为长三角北部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三)布局前沿材料方向,培育新增长极

前沿材料产业化面临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等难题。淮安应强化孵化平台建设,推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重点聚焦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生物基材料等前沿领域,集中攻关氢能储运、智能复合材料等方向,争取纳入省级以上“揭榜挂帅”计划。依托现有国家级实验室和省级创新平台,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引入院士团队等高层次人才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克“卡脖子”技术。例如可借鉴洪泽区与东华大学共建功能性纤维创新联合体的经验,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加快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生产的转移速度。同时,突出龙头引领与产业链协同,淮安应以百亿级项目如巨石玻纤为牵引,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龙头+配套”的集群生态。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整合资源,如三联新材料可以联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等高校,推动差异化纤维技术攻关,创新赋能中小企业转型,壮大特色产业集群,以前沿技术孵化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结 语

未来产业的孵化不仅需要政策与资金的投入,更需要制度创新的勇气与战略定力的坚守。淮安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与创新载体,以机制改革突破资源约束,以开放协同提升策源能力,将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在长三角未来产业版图中塑造独特的竞争优势。通过构建“源头创新—技术研发—场景驱动—金融赋能”的全新生态,淮安有望在新型储能、合成生物等方向率先突破,为长三角北部创新高地建设提供核心引擎。

参考文献:[1]沈立,刘笑男.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创新孵化的组织模式及政策思考[J].发展研究,2024,(第12期).[2]田国强,仇艺博.数字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解析、困境审视及路径设计[J].区域经济评论,2024,(第4期).[3]宋吉述,杨阳.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出版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J].出版广角,2024,(第16期).[4]见政清,任正实.绿色金融发展、企业ESG 表现与新质生产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第12期).

立项单位:淮安市金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课题名称: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淮安市未来产业的新型孵化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SK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