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T04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智能技术的蓬勃演进,正驱动人类社会形态经历智能化的深刻重构。在此进程中,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已然形成不可逆转的洪流。作为承载立德树人核心使命的关键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迎来范式跃迁的紧要关口。由此,系统探究智能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机理、现实梗阻及其破解方略,对于显著增强育人实效、锻造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兼具深刻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双重价值。

一、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一)理论逻辑: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数字化转型的契合

就育人目标维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旨归在于塑造兼具政治信仰定力、道德人格高度及社会责任自觉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续者。数字化转型依托精准化教学策略与沉浸式认知情境,可有效适配学生群体的异质性发展诉求,进而激活其学习主体性与创新思维能级,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深层耦合。从育人过程视角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要求理论传导与实践体悟的辩证统一,尤其注重价值内化的情感共振。以虚拟现实(VR)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够构建高拟真度的教学场域,引导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深度介入历史进程、具身感知社会现实,由此催化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深化与价值皈依。典型如借助混合现实(MR)技术设备对革命历史场景的沉浸式参与,可使学生通过对“群众路线”理论的把握,实现从概念解析到情感共鸣的认知跃迁。

(二)现实逻辑:智能时代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矛盾

作为数字生存的典型代际群体,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范式、价值结构与学习行为已深度浸染于数字化生态。反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抽象化、传导单向度、评价滞后性等固有局限,与“00后”所追求的差异化认知路径、弹性化学习节奏及场景化知识建构形成结构性抵牾。具体呈现为双重困境:其一,教师中心主义的课堂架构偏重理论灌注,弱化主体间对话机制,致使学生在被动接收中滋生认知倦怠,知识内化效能衰减;其二,以纸笔测验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难以捕捉思想政治素养与道德人格发展的多维面向,陷入评价效度缺失的窠臼。

(三)技术逻辑:数字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潜力

数字技术的裂变式演进,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注入了多维技术势能与实践可能。具体表现在三重使能机制:第一,大数据解析使能精准育人。通过对学习轨迹、言论文本、社交图谱等多源异构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关联分析,构建动态化思想行为预测模型,为教学干预策略提供实证决策基底。第二,人工智能重构教学交互生态。基于自适应学习引擎开发智能辅教系统,实现教学流程自动化管理(如学习预警、资源调度)与认知障碍的智能诊断(如语义理解偏差实时矫正)。第三,扩展现实(XR)催化具身认知革命。运用VR、AR、MR技术建构高保真具身认知场域,通过多感官通道整合与情境化交互设计,显著优化知识沉浸深度与主体参与效能。

二、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一)技术层面:数据安全与算法偏见的风险

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累积的巨量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涵盖学习者个人信息、认知行为图谱及价值倾向轨迹等多个敏感维度。在此语境下,数据安全治理跃升为核心挑战:一旦发生未授权数据流通或不当使用,将直接触发个体隐私边界侵蚀与数字权利受损的连锁反应。更深层风险在于算法伦理失范——作为人类价值负载的技术建构,算法模型可能内嵌隐性偏见,进而诱发教育内容推送的价值偏移与认知窄化,最终解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传导本真性。

(二)教育者层面:数字素养不足与角色转变困难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行动者,其数字胜任力与教学创新力直接形塑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效能。当前存在的三重结构性矛盾亟待破解:第一,教学理念的文化惰性。部分教师仍深陷“知识单向传输”的传统范式,对数字技术的教育革命性认知缺位,将其降格为边缘化辅助手段,缺乏技术融合的元认知自觉。第二,技术操作的能力断层。智能教学系统接口操作障碍、学科教学与技术融合的设计能力缺失,阻滞数字工具向教育效能的转化。第三,角色转型的制度支持缺位。数字化转型要求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向学习协作者与认知架构师,需同步具备教学设计智慧、数据解析素养与技术整合能力。然而既有教师发展体系在培训供给侧与评价导向端存在双重适配失灵,致使角色迁移陷入系统性困境。

(三)制度层面:政策支持不足与评价体系滞后

政策赋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石性支撑。当前存在多重制度性张力:第一,政策执行效能衰减。尽管国家层面已形成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政策文本集群,但在操作层面呈现执行梯度断裂——财政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校际数字鸿沟持续显现,致使部分高校智能教学基座建设迟滞。第二,评价范式转型迟滞。传统评价体系与数字化转型存在本体论冲突:现行指标过度锚定应试绩效与教学计量,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动态演进、创新思维基因表达及实践智慧转化等核心维度存在评价盲区。

三、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对路径

(一)技术融合:构建数字化教育平台,创新教学方法

技术融合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需沿双轨路径突破:第一,智能基座的重构。高校应升级数字基础设施能级,打造“教学—管理—评估”三元耦合的智慧教育中枢。依托多模态数据融合、认知计算引擎及扩展现实(XR)技术,集成优质教育资源图谱,实现教学要素的帕累托优化与分布式共享。第二,教学范式的进化。构建全域融合式教学模式,创新性整合物理—虚拟学习空间。运用云端课堂矩阵、虚拟仿真实验舱及教育性游戏化系统等多元认知工具,重构教学形态。

(二)师资培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促进角色转变

教师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轴心行动者,需沿多维向度实现能力跃迁:第一,数字惯习的系统培育。高校应架构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生态系统,通过制度化研修平台(如数字教学研训共同体)、常态化能力淬炼项目及教学学术竞技机制,驱动教师深度内化技术整合能力。典型策略如将数字胜任力锚定教师专业发展坐标,通过认知学徒制培训、跨学科课程融合与教学创新评审,持续提升数字资源转化效能。第二,教学哲学的本体重构。推动教师角色从知识权威转向学习架构师,建构“以学习者主体性为中心”的教育范式。重点培育学生自主知识建构力与批判性创新思维,通过设计劣构性问题链、组织分布式认知协作及实施情境化项目实践,催化学习者在参与式知识生产中完成认知图式重构与跨情境迁移。

(三)制度保障: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制度性供给构成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架构,需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第一,政策法规的顶层锚定。政府与高校应协同强化制度性供给,完善数字教育法规谱系,构建转型的制度环境。重点举措包括:数字教材治理体系创新:颁布数字教材建设规程,分学科领域构建示范性资源谱系,激发“政—校—企”协同开发动能;数据信托架构建设。第二,评价范式的本体重构。建立价值素养导向的评价坐标系,将思想政治觉悟、创新思维基因与实践智慧转化纳入核心观测维度。采用全周期、多模态评估机制,精准映射学习效能与教学能效。

结 语

智能文明的历史性出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价值理性与技术理性辩证张力的新场域。高校亟须把握技术文明窗口期,以教育理念的重启蒙太奇、教学范式的元创新、教师数字素养的基因编辑、制度保障的拓扑优化为着力点,最终建构智能时代思政教育的生态型拓扑形态,为培育具备健全人格的文明型国家建设主体注入历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