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究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T03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仅是学生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法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其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发展、院校声誉及法治建设的事业推进。在教育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以下简称《抽检办法》)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毕业论文质量已成为教育质量监测的核心指标,强化质量管理成为法学院校的必然选择。当前,部分法学院校仍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课程支撑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须通过系统性改革提升法学专业本科论文质量。

一、强化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优化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机构应构建分层负责的组织体系。当前部分院校存在团委、教研室等多主体分散管理的现象,导致管理效率与专业性失衡。从法学学科特性出发,需建立“宏观主导—具体实施—服务保障—监督评估”的四级管理体系:由学院院长统筹规划,副院长专项分管,教研室或课程组负责选题指导、过程把控等具体工作,教学服务团队提供流程支持,教学指导委员会实施全程监督。这种分层架构既保障了专业指导的深度,又提升了管理实施的效率,为毕业论文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完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应制定科学细化的指标体系。法学作为社会科学,其论文质量评价具有主观性较强的特点,需依据《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版)》及《抽检办法》要求,明确评测要素与权重分配。西南大学法学院通过修订27份教学文件,细化选题价值、论证逻辑、学术规范等核心要素,为评价提供了制度依据。在此基础上,法学院校应结合法学学科特点,将理论创新性、实践指导性、逻辑严密性等作为核心指标,制定涵盖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全环节的评价标准,避免因标准模糊导致评价失据。

三是重视毕业论文质量反思整改应建立结果导向的激励惩戒机制。论文抽检的终极目标是推动质量提升,而非单纯结果通报。当前,多数高校虽明确抽检通报制度,但责任追究机制缺失,削弱了整改实效。基于此,法学院校应构建“监测—反馈—改进”闭环机制,通过校院领导督查、专家评阅、同行互评等多渠道收集问题,将抽检结果与学生毕业资格、教师职称晋升、学院考核评优直接挂钩,将质量责任落实到具体主体,形成持续改进的内生动力。

二、推进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课程改革

一是开设毕业论文写作的“前置性”课程应实施分阶段学术训练。学术写作能力需长期积累,跳过基础训练直接进入毕业论文写作必然导致质量低下。院校应构建“低年级启蒙—高年级强化”的课程体系:大一阶段邀请实务专家开展法治专题讲座,结合典型案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大二下学期至大三开设《学术论文写作》《学年论文综述》等课程,系统训练选题论证、文献检索、规范表达等核心技能。这种渐进式训练符合学术能力成长规律,能有效避免学生因缺乏基础训练导致的写作困境。

二是拓展毕业论文写作的“基础性”资源应构建多元化支撑体系。法学论文写作需理论与实践双重支撑,资源匮乏将直接制约质量提升。法学院校需从三方面优化资源供给:一是增设学术前沿选修课,在核心课程外开设“法学研究方法”“部门法前沿问题”等课程,弥补核心课程课时限制导致的深度不足;二是调整实习安排,将毕业实习置于第三阶段,既为学生预留备考时间,又使其能在实习中积累实务素材,解决论文“无米下锅”的难题;三是拓展第二课堂,通过指导学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法律文书竞赛等活动,在实践中强化逻辑思维与写作能力,形成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的协同效应。

三是强化毕业论文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性”设计应构建课程联动机制。当前毕业论文与前期课程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学生写作时难以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院校需打破课程壁垒,将论文写作要求融入日常教学:在《法律文书》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写作训练,在刑法等核心课程中设置小型研究报告作业,使学术写作成为常态化学习任务。通过课程内容与论文要求的有机衔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逐步积累写作经验,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完善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监督评价机制

一是明确毕业论文指导与写作的准入条件应设定刚性资格标准。长期以来,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缺乏明确准入限制,导致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却强行写作、部分教师能力不足仍承担指导任务。法学院校需建立双向准入机制:学生方面,要求参与论文写作前必须修完核心课程且无重大挂科记录,通过课程考核确保基础知识储备;教师方面,优先选派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近三年有科研成果的教师承担指导任务,对缺乏指导经验的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带教”制度,通过资格把关从源头保障指导质量。

二是完善优秀论文的激励机制应构建多维奖励体系。优秀论文的产生离不开师生共同努力,合理激励能有效激发参与热情。院校需建立分层奖励机制:对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证书并推荐至相关期刊发表,在升学就业中给予优先推荐;将指导优秀论文纳入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的加分项,对多次指导优秀论文的教师增加指导名额;对交叉评阅和答辩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在年度考核中给予表彰奖励。这种覆盖学生、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的全方位激励,能形成人人重视质量的良好氛围。

三是健全毕业论文工作的监督管理机制应构建全程管控体系。规范管理是质量保障的基础,法学院校需制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细则》,明确各环节责任与要求。首先,加强过程监督,通过教研室中期检查、指导日志抽查等方式,确保指导教师履行选题审核、提纲修改、初稿批阅等职责。其次,加强问题追责,对抽检不合格论文的指导教师实施约谈提醒、减少指导名额等惩戒,对连续出现问题的学院进行通报批评。最后,加强动态评估,定期开展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会,结合抽检结果调整管理策略。通过严格监督与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制度落地见效。

本文系2024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法学专业学生数字化素养提升研究”(课题编号:24401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