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碳审计发展问题与优化路径探讨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T02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引 言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碳审计的协同作用成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议题。当前,我国碳审计面临制度供给不足、技术标准割裂、数据质量缺陷及专业人才短缺等多重挑战,制约了其监测与优化功能的发挥。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维度问题,缺乏对政策、技术、市场协同机制的系统性探讨。本文通过分析高质量发展与碳审计的内在关联,揭示了二者在目标一致性、互为工具与约束以及政策协同性上的深度耦合。针对我国碳审计实践中存在的制度框架失衡、技术实施滞后及能力建设不足等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破解碳审计发展瓶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高质量发展与碳审计的内在关联

(一)目标一致性

我国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特别重视三个核心要素,它们分别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以及社会公平。这些要素对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碳审计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工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通过精确地量化企业的碳排放量,帮助我们清晰地了解和掌握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碳审计还能够识别出潜在的减排机会,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指导。碳审计和企业的绿色转型紧密协作,共同致力于实现国家提出的“双碳”宏伟目标。

(二)互为工具与约束

碳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高质量发展的监测工具,它通过全面而细致地评估企业或特定区域的碳排放强度、能源效率以及其他关键的环境指标,为企业和政府在绿色投资决策、产业的可持续升级以及环境友好型政策的制定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高质量发展同样也对碳审计具有导向作用。在当今社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和追求,而碳审计作为评估和管理碳排放的重要工具,其作用和意义也日益凸显。高质量发展要求碳审计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碳排放核算,而是需要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的扩展,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和管理碳排放,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碳排放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关系,从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政策协同性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ESG(环境、社会、治理)披露要求的日益严格、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推进,碳审计已经成为政策落地和执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不仅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法规,而且通过对企业碳排放的全面审计,可以促进企业采取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从而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因此,二者在政策层面具有一定的协同性。

二、碳审计实践中的结构性矛盾

(一)制度框架层面:政策供给与监管效能失衡

1.法律体系缺陷

第一,效力层级不足。目前已有条款仅规定了“企业应当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但并未对碳审计的法律属性进行明确的界定,反映出现行法律体系在处理违规行为时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即缺乏明确的处罚条款。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执行力度显得不足,监管上也出现明显的漏洞。

第二,责任追究薄弱。通过对比欧盟的《市场滥用条例》和我国在碳排放数据造假方面的处罚力度,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处罚力度相对较小。当前我国对于碳排放方面的处罚相对较轻,且追责程度相对薄弱。

2.标准体系碎片化

第一,国际接轨障碍。在我国,《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与国际标准ISO14064,在数据质量等级的划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具体来说,对于“次级数据”的定义,我国的国家标准允许采用行业平均值作为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数据收集的过程。然而,ISO14064标准则要求必须提供确切的数据来源证明,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种差异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那些需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出口企业,不得不额外承担15%—20%的审计成本,以满足更为严格的数据质量要求。

第二,行业标准割裂。在电力行业,为了确保环境监测的准确性与透明度,国家强制规定必须安装CEMS(连续排放监测系统),并且通过这一系统收集到的实时排放数据需要直接上传并接入全国碳市场平台。这样的措施有助于实现对电力行业碳排放的实时监控和有效管理。然而,在建材行业,目前仍然主要采用基于能耗的核算方法来估算碳排放量,这种方法与电力行业的监测方式相比,数据的可比性较差,因为它们基于不同的计算标准和假设。碳市场核查过程中发现了某水泥生产企业试图通过调整生料配比来降低理论上的碳排放量。尽管从理论上讲,这种调整似乎能够减少排放,但实际的碳排放量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因此,仅依靠理论计算和调整配比并不能真正实现碳排放的减少,需要更精确的监测和管理措施来确保实际排放量的降低。

(二)技术实施层面:数据治理与能力建设双重滞后

1.数据质量黑洞

第一,计量基础设施薄弱。在当前阶段,我国在碳审计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相关数据的严重缺失。数据的缺乏,不仅影响了企业的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工作,也给国家层面的碳排放监管带来了困难。在对某电解铝企业的碳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了一个典型的问题:由于该企业未安装烟气流量计,导致其碳排放量的估算误差达到了18.7万吨,这个数字占到了该企业年度碳排放总量的12%。由此可见,碳审计数据准确性至关重要,计量器具配备不足可能在碳排放量估算中造成巨大误差。

第二,数据造假技术升级。在传统的手段中,一些企业为了达到降低碳排放指标的目的,不惜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如修改煤质检测报告和虚报原料热值。这种行为不仅违反行业标准,也对环境造成潜在的伤害。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企业开始采用更为隐蔽和复杂的新型手段来达到相同的目的。例如,利用数字系统中的漏洞篡改DCS(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历史数据。而这种系统通常用于监控和控制工业生产过程。

2.技术能力融合障碍

在某钢铁集团的案例中,试图将现有的ERP系统与先进的碳管理平台进行对接时,由于两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并不兼容,导致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数据丢失现象,有大量生产工序数据在转换过程中未能成功对接,从而无法被碳管理平台识别和利用。这一问题凸显了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系统间数据格式兼容性的重要性。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企业需要在系统对接前进行充分的格式匹配和数据转换测试,以避免类似的数据丢失问题。

同时,区块链技术在碳足迹追溯方面的应用也面临着挑战。以特斯拉的供应链审计系统为例,该系统采用区块链技术来追踪和记录碳足迹信息。然而,由于区块链技术的性能瓶颈,处理速度远远无法满足对碳足迹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的需求。为了打破这一性能瓶颈,可能需要对区块链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或者探索其他的技术解决方案,以提高数据处理速度,确保碳足迹的实时监测和管理能够有效进行。

(三)能力建设层面:人才断层与认知偏差叠加

1.专业人才供需缺口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专业人才的供需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缺口。这一现象在碳审计领域尤为突出。根据教育部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对碳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达到12万人。然而,目前持有相关证书的专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足,仅有大约1.5万人。这一巨大的差距表明,碳审计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供给远远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2.企业认知误区

企业在碳审计方面的认知误区也是导致供需缺口难以缩小的重要因素。企业存在被动应付倾向。一项针对500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有高达62%的企业将碳审计视为一种“合规成本”,而只有18%的企业能够认识到碳审计作为一种“管理优化工具”的真正价值。这种被动应付的态度不仅限制了碳审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影响了企业对碳审计人才的需求。

而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也存在技术理解偏差。某化工企业错误地将碳审计等同于节能审计,没有对工艺过程中的排放进行核算,比如硝酸生产过程中的N2O排放。这种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38%的碳排放量未能被准确计入,从而影响了碳审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结 语

高质量发展与碳审计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研究表明,碳审计仍然存在制度性缺陷、技术性瓶颈及能力建设短板。对于碳审计的研究建设仍需进一步探究,以推动碳审计从合规工具向战略管理工具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未来,要破解碳审计发展困局,需构建协同治理框架:在制度层面推动法律完善与标准统一,实现与国际规则衔接;在技术层面依托数字技术革新,破解数据质量与系统融合难题;在能力层面强化人才培育与企业认知引导。唯有多方发力,方能推动碳审计释放其在绿色转型中的监测、预警与优化价值,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刚性约束与柔性激励,助力“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