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浅议当前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冲击及应对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T02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对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形成全方位冲击,大学生培养体系正经历从价值取向到培养路径的深度重构。本文将从经济环境影响、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梯队建设困境、管理创新路径四个维度分析大学生培养问题,并提出浅显的系统性解决建议。

一、经济震荡下的培养生态剧变

(一)就业市场传导效应

2023年高校毕业生调查显示,68%的受访者因就业压力调整专业学习方向,如前些年特别热门的土木工程专业,近两年招生情况不佳,即使考进大学了,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再比如,某双一流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辅修率从2019年的15%激增至2023年的43%,也更多是出于就业压力的考虑。

为更好地畅通就业渠道,市场上还出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主要是企业在与高等教育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合作过程中统筹优势资源,明确自身生产发展需求,要求高等教育院校定期提供具有对应专业素养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高等教育院校主要负责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全套的培养方案,完成培养目标。近几年企业订单式培养项目数量同比增加,但高等教育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风险。

(二)教育资源重构

据不完全统计,在现行经济形势压力倍增的大环境下,很多地方高校生均经费下降明显,导致实验设备更新周期延长。此外,“双师型”教师占比不足30%,产业前沿知识更新滞后企业实践2—3年;数字化转型投入差异显著,头部高校虚拟仿真实验室覆盖率已达75%,而普通院校不足20%。

(三)学生发展焦虑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量同比上升,学业与就业双重压力成为主要诱因。此外,“考证经济”规模突破百亿,折射出学生对传统学历体系的信任危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依法推行的国家级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也是进入行业的敲门砖,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共研网相关数据报告显示,近10年里,我国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市场迅速发展,近几年更是有大量大学生加入。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范式转移

(一)能力需求重构矩阵

传统能力 新兴需求 能力缺口

指数

专业理论 跨界整合 72%

深度能力

标准流程 复杂问题 68%

执行解决

个体竞争力 团队共创 65%

能力

知识储备量 快速学习 83%

迁移

在经济形势快速变化的当下,企业面临着不断提升团队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挑战。能力矩阵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以多种方式帮助企业提高团队的整体能力。它不仅为企业的人才管理、组织发展提供了指导,而且还对即将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起到关键的导向性作用。

(二)培养体系结构性矛盾

据了解,现在很多大学课程更新周期较慢,与产业技术迭代周期严重脱节;实验教学验证性项目占比较高,创新性、综合性项目严重不足;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普遍,多数企业认为产教融合仅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解决企业急需人才的培养问题。

(三)评价机制滞后

现在很多高校仍以GPA为核心评价指标,忽视项目制学习成果;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存在“形式化”倾向,甚至有些学校创业实践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占比较小。

三、管理创新的破局路径

(一)弹性培养体系构建

鉴于目前的现实困境,建议建立“核心模块+能力拼图”课程结构,允许30%的学分自主组合;还可以推行“学业—职业”双导师制,学业导师负责制定学生的学业发展规划,指导课程学习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职业导师负责传授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指导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提升职业竞争力。建立双导师定期沟通机制,共同研讨学生的培养方案,解决学生在学习和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二)资源重组模式创新

现在已有高校尝试创建“教育资源区块链”,实现跨校课程、设备、师资共享;有些地区加强搭建虚拟教研室平台,实现越来越多的金课共建共享;为促进学生能力提升,还可试着建立“学生能力银行”,将各类学习成果转化为校园可流通的“能力币”。

(三)评价体系重构

在探索大学生培养、管理模式的同时,最好能引入“发展性评价”模型,设置知识获取(40%)、能力成长(30%)、价值塑造(20%)、社会贡献(10%)四维指标;试点NFT数字证书系统,实现学习成果的可追溯认证;建立毕业生发展追踪系统,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只有重构评价体系,培养的最终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

四、可持续发展生态构建

教育不是孤岛,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需要打造“高校—产业—城市”创新共同体,实现“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建立教育质量保险机制,对冲经济波动带来的培养风险;发展教育元宇宙空间,突破物理资源限制,实现沉浸式培养。

总之,当前经济环境的冲击实质揭示了传统培养体系与时代需求的深层矛盾。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工具替代,而是培养范式的根本变革。未来人才培养需要构建“自适应生态系统”,使教育供给像生命体般随环境变化而自主进化。这要求高校管理者具备“教育架构师”思维,在坚守育人本质的同时,以更开放的姿态重构教育生产关系,最终实现从“教育工厂”到“人才生态”的质变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