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用活新时代“枫桥经验” 共绘民族团结新图景
日期:08-15
云南民族众多,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新时代以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迪庆州)始终牢记嘱托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聚焦民族团结的“生命线”,坚持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为主线,学好用活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其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党建“强基工程”为引领,广泛调动全州党政、人社等各方力量多元共治,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八大工程”,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新图景日益呈现,构建起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团结发展新格局。
抓党建促民族团结,筑牢团结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基层治理成功的根本保证。近年来,迪庆州充分发挥党在基层民族事务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积极发挥州委民族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迪庆州出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筑牢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层“头雁”队伍。未来,要继续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机制,落实落细规划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探索破解条块协同困境,推进成员单位协调发力,做好资源下沉、人才下沉、财力下沉,着力解决影响平安和谐的问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基层民族事务治理体制机制。
着力产业发展,推动团结共富
“枫桥经验”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一理念与民族团结政策强调的“各族人民在共同发展中增进理解与认同”高度契合,都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迪庆州各级党组织坚持统筹发展与稳定,以服务引领为保障,立足“发展是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的定位,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呼应民生需求、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实事,全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迪庆州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完善产业帮扶全覆盖机制壮大集体经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爱心助学、幸福食堂等多种途径,带动区域内各族人民奔向共同富裕,在强村富民的双赢中强化各民族群众“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意识。
深化中华文化认同,推进团结共融
德治在新时代“枫桥经验”中发挥着文化沁润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迪庆州不断深化“拥护核心 心向北京”的活动质效。今年4月以来,创新开展全州乡村“家长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区域内各族群众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心聚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州融媒体中心为主导力量,动员全州各相关单位编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民族文化书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丛书·迪庆卷》书籍。同时,不间断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七进”活动,深入开展“润心同向”活动,巩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为推进中华文化认同迪庆实践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
注重共建共治共享,创建团结品牌
共建共治共享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关键方法,在治理共同体中各族群众增进彼此交往交流交融,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以“三江腹地石榴红”品牌创建为抓手,2023年建成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馆,全方位展示全州各族儿女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指引下,团结奋斗、守望相助,共同走过的发展历程、共同生活的生动实践、共同实现的美好愿景,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生动绘就“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和谐共融新图景,切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繁荣发展。在各族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河谷院坝区域,搭建“院坝会”“围炉夜谈”等协商平台,组织群众话事议事,共商公共事务。针对农牧民群众流动性强、集中难等现实情况,打造“牧区流动党校”特色品牌,切实打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构建多元解纷机制,推动团结和谐
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完善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机制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中心工作,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民族治理事务中,通过源头预防、源头治理、主动排查、主动化解将有助于提前识别和化解矛盾,维护团结和谐。以矛盾解纷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为节点,迪庆州不断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事前”完善和规范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运行程序,将民族法律法规融入“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中,深化法治观念培养。在“事中”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分级分层调解机制,实行乡(镇)及以下“333”(三级三次调解法)和州、县(市)“321”(分级分层调解法)调解工作机制。在“事后”及时跟踪,督促落实,畅通诉源治理渠道,写好纠纷化解“后半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