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茶”夜话:基层治理创新中警民互动机制的实践路径研究
日期:08-15
□施家桥社区 胡耀宇 陈露雪 吴明霞
平安是民生之基,和谐是社区之本。而社区与派出所作为服务群众、守护平安的最前沿,是服务社区的窗口和桥梁。为了创新治理模式,搭建干群桥梁,淮安市清江浦区清江街道施家桥社区与清江派出所推出警“茶”夜话活动,以一杯清茶为媒,搭建警民互动、邻里互助的温馨平台,成为深化基层自治、凝聚社区合力的核心纽带。
一、红色旋律聚民心,做平安家园“领唱人”
施家桥社区、清江派出所、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淮水之畔·青衿笃行”团队精心布置活动场地,营造轻松、亲切的交流环境;社区网格员、派出所民警、南京师范大学学生主动融入群众,在轻松的氛围中,邀请群众品警“茶”,带头并引导居民共同唱响经典红歌。激昂的旋律自然引发共鸣,参与者通过歌声重温历史、交流情感。群众自娱自乐的其他文娱节目,则在展示才艺的同时,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这种方式有效打破了陌生感,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拉近警民距离、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社区氛围,让邻里情谊在欢声笑语中升温,共同驱动参与热情。
二、健康守护零距离,做邻里健康“守护人”
警“茶”夜话活动巧妙链接社区医疗资源,请来市二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护理部副主任、急诊和重症医学部医生、护士长、护士。他们在活动现场为居民提供基础健康服务。急诊医生、中医科主治医师耐心细致地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医护人员开展专业的急救培训,让医学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切实地解决居民问题;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咨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了解居民心声,为居民排忧解难。这种方式将基础医疗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极大便利了群众。通过常态化服务,逐步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也帮助社区更精准地掌握居民健康需求,体现了实实在在的民生关怀。
三、政策宣讲通民情,做政策法规的“宣讲人”
民警和社区网格员摒弃刻板宣讲,围绕反诈防骗、消防安全、治安防范等热点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真实发生的本地案例进行讲解,并且配合发放简明宣传单等方式,使信息更易接受。这种“接地气”的沟通显著提高了政策法规的知晓率和理解度。面对面的交流有效解答了居民的疑惑,澄清了误解,帮助居民掌握实用的安全防范技能,尤其对于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具有重要作用,切实筑牢社区安全防线,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四、翰墨古韵传薪火,做文化根脉“传承人”
警“茶”夜话活动精心设置沉浸式体验环节:邀请专业国画老师现场作画,提供笔墨纸砚,让参与者沉浸式体验国画创作的过程,感受水墨韵味,了解丹青挥洒间的艺术魅力;同时组织进行经典淮剧唱段表演,介绍背后的故事,让观众在亲身参与中体会歌韵旋律,触摸传统淮剧内涵。这种“亲身体验和文化解读”的立体模式,有效打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隔阂。亲身体验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对国画、淮剧的兴趣,这一活动不仅传授了技艺,更传递了蕴含其中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认同与活态传承,为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古老艺术在体验中焕发新生。
警“茶”夜话,一杯清茶,共话家园。它不仅仅是一个活动平台,更是一条创新基层治理、深化警民融合、激活社区自治的温暖纽带。通过红色旋律的深情咏唱,凝聚共识,拉近心距;借由健康服务的贴心送达,守护安康,传递关怀;依靠政策宣讲的精准送达,筑牢防线,提升安全感;融入翰墨古韵的文化传承,延续根脉,滋养心灵。这张“小茶桌”成功汇聚起多方力量,将警务工作、公共服务、文化滋养与居民自治巧妙融合,实现了服务零距离、沟通无障碍、矛盾早化解、文化共传承、社区一家亲的生动局面。南京师范大学“淮水之畔·青衿笃行”团队成员在此次实践中,化身志愿者协助融入基层治理场景,参与到活动当中,分发反诈宣传单,体验义诊项目、学习急救知识。此举使人深刻认识到:中国式基层治理的生命力,既藏在民警茶杯里的民生期待中,也藏在群众红歌里的社区认同里,更藏在广大青年志愿者服务的热忱里。
警“茶”夜话活动,生动诠释了警民共治的治理智慧,为构建平安、健康、和谐、有温度的幸福家园探索出了一条富有实效的新路径。唯有警民携手,常叙常新,方能让这缕茶香沁润万家,让治理的根基在基层扎得更深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