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吴觉历史自述:淮阴抗战先驱的赤胆忠魂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A04版:江苏档案       上一篇    下一篇

○淮安市淮阴区档案馆 王晓鸥 朱爱民

淮安市淮阴区档案馆珍藏的吴觉1968年撰写的历史自述档案,完整记录了他从追寻革命理想到走上革命道路并为之奋斗的人生历程。

吴觉,1912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渔沟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0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学,之后开始参与组织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38年参与组织成立苏北抗日同盟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成立淮阴抗日义勇队,吴觉任总指挥,自此开启地方武装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吴觉为巩固和发展淮海解放区、支援解放战争,做了大量工作,曾任苏北区党委委员兼六地委书记、专署专员及军分区副政委,两淮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觉在党的水利、教育等事业上开拓进取、奉献一生,是淮阴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一面旗帜。

追寻革命救国正确道路

少年时代的吴觉就已经萌发了革命救国的思想。1927年5月,15岁的吴觉曾参与淮阴当地的反帝爱国运动。次年春,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的“三五研究社”,开始接触《新青年》杂志和“创造社”的文艺书刊。后因参加学校的学潮运动被开除,被迫离家外出求学。这是吴觉踏上革命道路的第一步,虽思想懵懂但爱国之情热忱。

1930年,吴觉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后,接触到中国共产党及革命思想,并于当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学生会,在散发传单、示威游行的行动中展现了勇敢积极的一面。吴觉对于这段时期的描述是:“由于实际生活的接触对共产党非但具有好感,而且也具有淳朴而幼稚的崇拜,感到共产党干事痛快,热切地希望参加共产党闹革命。因此入校后就参加了校内党所领导的革命学生会(是秘密组织),不久就由同乡同学的党员吴天木、团员方超二人介绍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时年18岁了。”

“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全境被日军侵占,被爱国情绪包裹着的吴觉迫切想要投入抗日救亡行动,在暑假返淮期间通过组织淮阴城区进步青年成立“国难剧社”,面向市民及驻军发起抗日救国宣传,掀起淮阴城内的抗日救亡热潮,为党的城市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2年,学校复课后,吴觉返回大夏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大夏大学党支部书记,领导着一个党支部和两个团支部,积极投入学生运动,并数次被捕:因指挥“五一”大游行示威被逮捕;报名“留苏工读团”后被关进监狱。

被捕入狱并没有浇灭吴觉的革命热情,在组织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吴觉的革命信念也愈来愈坚定,他清醒地认识到,国难当头,唯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出狱回淮后,吴觉参加了大众报社的编辑工作并负责开辟淮阴城乡党的工作。然而,在革命形势向好之时,吴觉又被捕入狱,险些感染伤寒致死,敌人甚至妄图将其“就地正法”。一度觉得必死无疑的吴觉,写下了遗书。后来,经多方营救,吴觉被判刑两年半,被解送至苏州反省院服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吴觉已获保出狱。当年底,吴觉、谢冰岩、宋振鼎、夏如爱、李干成、陈书同、赵心权、孙存楼等人相聚淮阴城,决定成立苏北抗日同盟会。1938年2月19日,苏北抗日同盟会正式成立,宋振鼎任同盟会会长,谢冰岩任秘书长,吴觉为七位常务理事之一。苏北抗日同盟会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宣传中共抗日思想、翻印抗大战术教材、学习游击战术、组建抗日青年训练班、开办识字班、组织剧团演出抗日戏剧等。吴觉还秘密购买枪支弹药贮藏于渔沟农村家中,同时,积极寻找党组织。

全力坚守抗日敌后战场

侵华日军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虐,所到之处断壁残垣、尸横遍野,人们在战火中艰难求生。1939年3月1日,淮阴城被日军占领,吴觉等连夜赶回渔沟老家,取出秘密购置的枪支,组建了一支200人的抗日武装,在鲁南党组织派来的党代表张芳久的领导下成立了淮阴抗日义勇队。

在吴觉的历史自述档案中,可以感受到当时形势的紧张与严峻:“我是于县城沦陷前的几小时,才与张芳久、谢冰岩、丁九诸同志仓促离开县城,回到我渔沟农村的家中,当即筹组部队,因为久有准备,工作进行颇为顺利……即在党所派来的张芳久同志领导下成立抗日义勇队总指挥部,决定我为指挥,张芳久为参谋长,谢冰岩为秘书长,张一平为副官长,宋振鼎为政治部主任,夏如爱为教导大队长。”淮阴抗日义勇队的成立使得淮阴城有了自己的第一支抗日武装,也是这支刚成立不久的武装力量在渔沟五条路伏击了日军车队,扭转了淮阴城自日军入侵以来始终被动挨打的消极局面。

在渔沟、王营的英勇战斗表现,让抗日义勇队在人民群众中的声威不断提高,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吴觉认识到无归属的群众武装抗日队伍是不持久的、缺乏信仰和凝聚力的。在与党代表张芳久商量后,吴觉决定以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旗号开展抗日武装行动,既可以团结进步青年、农民和进步民主人士,也可以公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掩护并发展党的组织。

1939年6月,经张芳久向苏皖区党委请示,淮阴抗日义勇队联合涟水抗日义勇队、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三地抗日武装在涟水成集整编,番号为八路军115师陇海南进支队第8团,吴觉任团长,陈书同任副团长,万众一任政委,张芳久任参谋长。8团的成立,为之后接应八路军主力部队东进淮海建立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至此,吴觉带领着这支民间抗日武装力量回到中国共产党的怀抱。

8团成立后,吴觉领导队伍在敌后战场剿匪,并派出突击小组深入敌伪区捉拿惩处汉奸。除坚持就地斗争外,8团还下设宣传队和随营干校,宣传队的主要任务除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外,还负责部队驻地的妇女工作。随营干校主要任务是为部队及地方培养干部,学员皆为地方党选派的党员或者进步青年,并从中发展党员,毕业后除一部分留在部队工作外,大多数回到地方做党和群众工作。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严峻局势和国民党顽固派的重兵围剿,苏皖三地委指示8团迅速扩大部队,建成一支可以对付国民党的武装力量,以便随时驰骋跳动穿插辗转于苏北各县。1939年11月,吴觉至涟东薛华甫部,并向薛部分析当下国际国内形势及苏北战场的发展趋势,成功争取薛华甫部加入第8团。薛部加入后部队顺势进行改编,成立了八路军115师陇海南进支队第三梯队,下辖8、9两个团,吴觉任梯队长,万众一任政委,高兴泰任政治部主任,谢冰岩任秘书长,陈书同任8团团长,薛华甫任9团团长。

在吴觉的领导指挥下,第三梯队全员500人,人人都是战斗员,一人一枪,在淮海、盐阜地区穿插活动,在蛰伏中捕捉机遇打击日伪军,先后在小尖镇、郑潭口两地击破国民党及地主武装的进攻,极大鼓舞了三梯队的战斗士气。1940年除夕,涟水城的数百名日伪军,开出车队进入涟西、淮涟边界地区扫荡抢劫。为保护群众过好春节,吴觉等人经过周密研究,决定在洪码头打一场伏击战。三梯队在洪码头布置了口袋阵,待日伪军来到后,即刻给予打击,并速战速决。洪码头伏击战是三梯队在敌后无数次的战斗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战斗,三梯队以死伤4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近200人,其中包含日寇50人,打响了八路军陇纵三梯队的威名。

这一年,苏北沦陷,在无主力部队领导、抗日民主根据地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吴觉等人以拳拳爱国之心坚守在被国民党和日伪军统治的敌后战场上,有效发展壮大了苏北地区的党组织,有力地配合了党中央、中原局在华中的战略部署。

配合主力部队激战淮海

为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1939年秋,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率中原局机关进入华中敌后。同年12月至1940年2月,中原局连续召开3次会议,深入讨论发展华中的战略方向、根据地建设和统一战线等问题,并建议中央派一部分八路军主力部队南下,协同北上的江南新四军,支援江北新四军,大力发展苏北抗日游击战争。苏北战场即将迎接主力部队的到来。

1940年5月,吴觉和万众一、杨纯、薛华甫等淮海地区党和军事领导人接到刘少奇关于坚持敌后抗日战斗、做好迎接主力东进的指示。吴觉自述材料中写道:“远在主力未进军苏北,我部还处在独立坚持的时候,刘少奇同志即指示我部积极活动以迎接主力东进。在主力到达淮海地区后,上级要我部积极扩大为3000人以上的一个旅的建制,以留守坚持地方,积极活动牵制敌人,配合新四军北进与迎接八路军南下进入苏北。”吴觉等立即收拢部队,恢复营团建制,吴觉以三梯队长身份兼8团团长。为了统战需要和便于部队活动,部队对外称淮河大队,淮河两岸人民广泛宣传的英雄番号自此出现。

1940年8月,八路军南下的前卫部队在由皖东北直插淮宝地区计划受阻后,转头向东北方向的淮涟地区进发。吴觉部配合主力行动,派出得力向导,带领八路军第5纵队的前卫部队胡炳云大队及跟进的彭明治旅进入淮海地区,彭明治旅与淮河大队见面后,双方即约定由吴觉和杨纯二人与彭明治旅联系。在1940年5月到8月的短短3个月中,淮河大队在迎接主力东进的热潮中,以3倍速度快速扩大发展,从几百人的部队成长为一支1500余人的强大武装。

1940年9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5纵队为策应黄桥战役,开辟淮海、盐阜地区。在新的形势下,吴觉的才干得到更大的发挥,他按上级党组织要求,按一个旅的规模,迅速进行扩军运动。他们以主力未到前组建的滨海大队为主,成立10团,陈书同为团长。在主力抵达淮海后两个月,部队迅速扩大8倍,达到5000余人。

1940年10月10日,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5纵队南下占领盐城,新四军陈毅部北上进抵东台,两军的先头部队在盐城、东台之间的白驹镇胜利会师,苏北抗日根据地建立。

淮河大队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敌后斗争后,终于迎来了主力,结束了独立支撑的局面。淮河大队在敌后的坚持斗争,助力主力部队由皖东北迅即东进苏北,增援新四军,顺利建立了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随后,吴觉部奉黄克诚命令激战于徐溜、钱集一带,粉碎了日寇对留在六塘河北的5纵司令部和苏皖区党委机关的奔袭,保证了党委机关的安全。之后,吴觉率部在苏皖区党委书记金明的领导下,对淮涟泗一带的匪患进行清剿。

1941年春,由于主力连续作战减员,急需补充兵力,根据中原局的决定,淮河大队第8、9、10团,先后上升为主力部队,大部分上升为八路军115五师教导5旅,不久改编为新四军独立旅第3团,一部分归新四军3师8旅。吴觉所领导的淮河大队对主力部队的支援,增强了主力部队的武装战斗力,是淮阴人民为抗日战争作出的重大贡献。

1941年10月,吴觉率领15团配合教导旅主力1、2团,7旅19团,2师一个团主力,在陈毅的直接指挥下,进行了攻打程道口的战役。此次战役既拔除了国民党在苏北羁绊新四军、共产党民主政府活动的据点,也使部队更加适应主力旅作战要求。

1942年9月,30岁的吴觉出任淮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任淮阴独立团团长、淮阴县敌工部部长,与县委书记李霁明密切配合,镇守淮海区的南大门。首先,吴觉开展全县扩军运动,扩大县独立团做主力,大量使用了他在敌后战斗时“能打”的骨干到区、乡各级岗位,建立若干联防队,形成完整的三级武装体系,与日、伪、顽坚决斗争。周文科、王国干、叶华、王凌洋等人成为各区抗日武装的中坚力量。其次,吴觉充分发挥抗日民主政权力量,组织人民兴修水利,开展二五减租减息运动,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有了改善,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参军保卫家园的热情。再次,通过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吴觉与吴道楼、李可拔、朱伯符、韩兰田等众多民主人士结下了深厚友谊,并充分获得了大量的情报、弹药、药品等;对伪、顽的中下层军官和士兵,用收徒、访友、认亲等方法,分化瓦解,说服误入歧途的青年为个人后路考虑,不做卖国贼。

经过两年的艰苦斗争,吴觉领导淮阴县军民不但拔除了县境内日寇的据点,恢复了被顽匪挤占的地盘,为主力培养了大量兵力,还帮助邻县收复了失地,淮阴县委书记李霁明形象地说:淮阴共产党的天下一半是用枪打下的,一半是吴觉用拳头抱出来的。吴觉在敌后斗争中的努力不但得到淮海区党委和华中局的赞赏,也被中共中央肯定。中共中央1944年12月份给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的一份电报中明确指出,吴觉和苏南的管文蔚、淮北的孙象涵、淮南的徐宗田是新四军主力未到华中之前开创游击的老同志,应大胆使用。

吴觉的才华不仅体现在领导武装抗战上,还体现在其他党务工作中。1945年3月,吴觉由淮南新铺华中党校整风学习结束返淮,根据党的安排坚守淮海区工作,出任淮海地委委员、淮海专署专员。8月,任淮海地委副书记兼专员、军分区副政委。9月6日,吴觉率地方主力部队,配合新四军第3师攻克淮阴城,全歼守敌9000多人。

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觉投入解放战争、城市建设,特别是1950年吴觉受政务院任命担任治淮委员会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淮委党委副书记,具体负责主持淮委的日常工作,实际全面承担组织和领导治淮的各项任务。从组建队伍、拟定规划方案到安排队伍生产、生活,吴觉事必躬亲,在治淮中勇于负责、果敢善断,解决淮河上、中、下游水利矛盾等诸多问题,取得突出成就,是人民治淮的先驱和功臣。

综观吴觉一生,他始终对党忠诚,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忘坚持真理,勇于斗争。吴觉曾在给儿子克强的家书中谈到为长孙起名“淮绪”的含义:

“我家是淮阴人,此之一淮也,我是一生事业,可以三淮概括之。我是起于创军抗日,初是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第8团,后扩大为第三梯队,对外番号为淮河大队,孤军敌后,与日寇蒋顽斗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后,仍游击于淮海地区,淮大之名直至今日仍为淮海群众所熟悉,此是二淮也。三是我在淮海地委工作,领导淮海敌后的三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这是三淮也。四则是领导治淮大业,这是国务院的治淮委员会,我的工作也是成功的。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成功的,是胜利的。”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吴觉已经被迫中断工作22年,但他的心中没有一丝愤懑,而是通过为孙取名一事,回望一生,寄托了对党的信任,还有着对孙辈的殷殷期盼与展望,展示了一个老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楷模心境。

透过档案看人生,正如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曾经给予吴觉的赠联所形容的一样:“主人颇有江湖气,坐客能谈山海经。”他是勇立潮头的觉醒者,是淮海抗战的领导者,是坚守一方的英雄,一生无愧于党、祖国和人民,作为淮海区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身上闪现着老一辈革命党人无私奉献、一心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吴觉的这份革命精神传承下去,为党、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