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育儿补贴考验母婴企业定力

日期:08-15
字号:
版面:第A02版:今日财经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经济报记者 樊 骏

育儿补贴申领将于本月下旬陆续开放,每年3600元的补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育儿压力,让不少育儿家庭翘首以待。对于深陷下行周期长达4年的母婴行业来说,这无疑是重大利好。业内人士认为,政策的正向传导体现在两个路径,短期内,补贴刺激消费升级,提振存量市场;长期而言,出生率上行将带来市场增量。

布局未来增量还是抢占当下的政策红利,考验着母婴企业的定力。《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出炉以来,不断有家长吐槽称“婴儿奶粉、纸尿布等刚需用品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呼吁抵制品牌方短视行为。随后,多家母婴企业陆续否认涨价传闻。涨价情况是否属实?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补贴未至涨价先行?

“宝宝一直吃的奶粉,从之前的每罐280元一下子涨到300多元,纸尿布也上涨了3元。都是在补贴政策出来后不久涨的,钱还没到手,倒是先被商家盯上了。”宝妈苏彤向记者吐槽称,母婴店育儿顾问给出的涨价理由是优惠活动结束了。

涨价涉及多个知名品牌,苏彤展示了宝妈群内整理的奶粉涨价清单,其中贝因美爱+系列(900g)价格上涨在30元—60元之间,爱他美、诺优能等产品涨幅超10%,a2至初全系列产品每罐涨价10元—15元。

涨价并不局限于刚需用品。另一位宝妈表示,其多次购买的一款3盒装幼儿用山楂膏从40元一下子上涨至125元。该宝妈直接询问店家涨价是否因为育儿补贴的出台,但客服并未正面回复,一直表示“已经反馈运营处理”。

为核实涨价真实性,记者走访了南京建邺区部分母婴店及商超。在盒马鲜生内,货架上共有十几款婴儿奶粉,其中有3款产品进行限时特价活动,比官方指导价便宜近20元,对于近期是否有涨价,工作人员表示不清楚。孩子王母婴生活馆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母婴产品的整体价格今年还是比较稳定的,部分产品有调整,但是也是有涨有跌。”

通过慢慢买小程序,记者查询了多款奶粉产品官方指导价后发现,有部分产品价格出现上涨,但大部分产品近30天价格较为稳定,部分品牌甚至出现了大幅降价,如飞鹤飞帆OPO促吸收婴儿配方奶粉2段(1200g)7月9日降价47元。

记者注意到,同一款奶粉产品在不同平台销售价格差异较大,以爱他美卓傲3段幼儿配方奶粉(800g)为例,其在天猫官方旗舰店价格为198元/罐,在京东优时通卖场店售价为279元/罐,差价竟高达81元。

价格仍缺乏上行支撑

面对网传的涨价声音,部分母婴企业予以否认。孩子王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暂未收到供应商或品牌商相关涨价信息,公司产品价格保持稳定。贝因美方面明确强调,公司所有产品均未涨价,并表示国家育儿补贴方案的落地体现了降低生育成本的政策导向,而非企业趁机牟利的机会。

然而,这些头部企业的回应并未打消部分育儿家庭的疑虑。苏彤直言,涨价是她近期的真实经历。进一步询问后,记者了解到,苏彤长期购买的母婴店并非品牌直营店,而是加盟店,上涨后的价格仍低于官方指导价。

在南京某奶粉经销商公司工作的贾月洋告诉记者,母婴产品的官方指导价锚定功能并不强,电商平台、实体店、第三方渠道等都会推出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导致价格会出现较大差异。贾月洋坦言,当前婴儿奶粉并不具备涨价的支撑力:“整个母婴行业价格战都打了几年了,供过于求是常态,对于我们终端经销商而言,能卖出去就不错了。”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母婴生活护理相关企业33.07万家。即便母婴行业下行压力明显,相关企业仍在大量进入。2024年全年注册9.41万家,同比增长10.78%;今年上半年注册4.54万家,同比增长4.64%。“僧多粥少”的背景下,母婴企业缺乏涨价底气。

对于网传的几款涨价奶粉,贾月洋予以了确认:“据我所知,佳贝艾特悦白和1897荷致确实涨了,但相关通知5月份就发了,并非受育儿补贴影响。”对于涨价原因,他解释称:“这两款产品之前去库存压力较大,优惠力度会大一点。今年厂家升级了内码红包,并强化了窜货管控,因此终端消费者会有涨价的感受。”

企业须注重价值深耕

对企业而言,除缺乏需求支撑外,趁政策红利期涨价,也不利于品牌形象建设。宝爸曾先生所购买的几款婴儿用品并未出现明显的涨价,但他直言:“婴儿用品就算涨了我还是会买,因为宝宝已经适应了,轻易不会换,但是我会告诉其他未育的朋友,以后避雷这些品牌。”曾先生还表示,如果出现大面积涨价的情况,会影响其二胎生育决策。

“若涨价属实且非成本驱动,将显著削弱政策降低生育成本的效果。补贴带来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被物价上涨部分抵消,甚至加剧了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损害政策公信力与生育意愿。”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告诉记者,对企业而言,短期提价可能会提升利润,但长期面临三重风险:品牌信任受损导致客户流失;监管风险升级;需求抑制,若价格上涨超过消费能力,反而抑制真实需求,阻碍行业可持续发展。

相比于对政策红利的短期追逐,母婴企业更须转向对长期价值的深耕。业内人士认为,当下人口出生率仍处于低位,政策更多是延缓下滑而非逆转趋势,业内企业可以考虑开拓3岁以上儿童产品,推动增长曲线从“母婴”延伸至“母婴童”。同时,补贴政策在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地区的边际效应更强,刺激也更精准,母婴企业应当加大对下沉市场的布局。

对于如何确保政策红利惠及生育群体,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强价格监督,对违规涨价的商家予以打击;行业组织应加强自律,推动价格信息统一、透明;消费者可以增强维权意识,投诉不合理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