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记者 沈玉青 实习生 秦 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来,江苏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两山”理念贯穿于自然资源管理全过程,以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如今放眼全省,绿色矿山建设、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矿山涅槃、众鸟归来、海湾蝶变……站在宝应县兰亭荡边,放眼望去,曾经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湖泊已变得波光粼粼,湖面上荷叶田田,荷花盛开,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盐城的一处滨海湿地,大片的盐沼植物随风摇曳,成群的水鸟在水面上嬉戏觅食……这一幅幅美丽山水画卷,正是江苏交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资源答卷。
绿色矿山建设全面推进
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矿山企业在矿区环境、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等方面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绿色矿山116家,其中国家级34家、省级82家。全省非油气生产矿山绿色矿山建成率达90%,建成率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前列。
南京梅山铁矿,这个有着悠久开采历史的矿区,如今正经历着一场绿色蜕变。走进矿区,道路宽阔通畅,厂房干净整洁,处处花木繁盛,不少到过这里的人都感慨“这里根本不像个矿山”。对闭坑的韩府山尾矿库进行复垦,让沿线区域成为南京最大的生态旅游区;对新建的山景尾矿库区周边环境美化,投资数千万元建设新山景社区,提高了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作为城市中的矿业企业,梅山矿业坚持“高于标准、优于城区、融入城市”的环保理念,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2019年被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梅山矿业每年开采铁矿400万吨,会产生近一半的尾矿,过去我们都是把尾矿输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尾矿库露天堆存,但现在尾矿已经‘消失’了。”宝武资源有限公司梅山矿业公司副总经理严刘学介绍,近年来,公司一改国内外矿山企业通常采用的尾矿库堆存或者充填井下的方式,转而把尾矿变为“畅销品”。将细粒级尾矿加工为机制砂和水泥铁质校正剂,相继开拓了苏、皖等地十几家水泥建材客户。粗粒级尾矿和废石,则根据市场需求,处理为建筑中碎产品、建筑瓜子片和建筑机制砂,全部销售用于南京城市建设。“现在我们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成为国内首家将细粒铁尾矿作为水泥铁质校正原料规模化、资源化利用的矿山,仅尾矿转化利用一项就每年创收4500余万元。”严刘学说。
当前,经过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江苏矿山企业绿色发展理念得到显著增强,矿山面貌发生喜人变化,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省自然资源厅矿保处副处长陆志均表示,接下来,江苏将继续把绿色矿山建设作为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协同推进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矿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新兴之路。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作为经济大省、生态大省,江苏始终将“两山”理念融入发展血脉,以森林步道建设为重要抓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自2021年以来,江苏省累计建成省级森林步道76条,总里程达542.25公里,串联起山水林田湖,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绿色游憩网,一条条蜿蜒的绿色纽带,既守护着生物多样性,也链接着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成为展现“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图景的生动窗口。
水杉高耸挺拔、翠竹随风摇曳,入目是无尽的绿色林海,耳边是鸟儿啁啾和唧唧虫语……走进江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仿佛置身“绿野仙踪”,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贫瘠的盐碱荒滩。“早期黄海森林以苗木种植和销售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空间有限。随着人们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黄海森林开始向‘卖风景’转型,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修建了观景步道、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等设施,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便利性。”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梅崇春介绍,近年来,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扮靓平原森林、沿海湿地、候鸟天堂独特景观,焕发优良生态、红色传承、渔家文化特色魅力。连续3年旅游经营收入、森林文创产值指标增长率超50%,接待人数超30%,为“两山”理论的践行写下生动注脚。
漫步在东台黄海森林步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沿途经过景区内创意街区、森林课堂、空中栈道、迷雾森林、森林乌托邦、木屋群落等主要景点,总长10公里。据了解,东台黄海森林步道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确保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力求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区域内有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森林、全国沿海地区最大的平原森林,负氧离子平均达到每立方厘米3500个以上,良好的森林和植被环境保证了生物的多样性。“步道具备自然观光、科普教育和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自然观光区包括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等,空中栈道巧妙利用森林里水杉树的间距建设而成,又称水杉长廊。漫步于此,可以领略集自然生态和河道风光于一体的秀美景色。”梅崇春说。
采煤塌陷土地重获新生
支撑长江沿线、环太湖流域、徐州煤矿采空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参与徐州潘安湖、南通五山等众多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近年来,江苏围绕深入实践“两山”理念,在服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服务美丽江苏建设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规划总面积517.06公顷,湿地率达75.84%;拥有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和合理利用区三大功能区,其中保育区和恢复区总面积445公顷,占比86.06%……骄阳正好,风过林梢,漫步在沛县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谁能想到这片土地曾因采煤塌陷形成了大面积的积水区,导致农田沉降、房屋龟裂,生态环境逐年恶化。“从2012年到2020年,历经四个阶段及多年建设,安国湖湿地成功由原来杂乱的塌陷地恢复成为碧波百顷、鸭鹭齐飞的近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江苏省地质局海洋院高级工程师范海波介绍。
据了解,通过开展地形重塑、水系贯通、生态驳岸修复、鸟类栖息地和植被恢复等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安国湖湿地公园已成为江苏省矿地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的示范性项目。“通过投入省级资金,大规模吸引地方和社会资金,深入探索地质与土地等资源在保护修复上的融合,实现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并创造性建立‘基于地质、因地制宜、系统修复’采煤塌陷地系统治理新模式,在改善塌陷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兼顾增加土地资源。”省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四级调研员范钦成告诉记者。
经过大规模系统性生态治理,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水质已从Ⅳ类提升并保持在Ⅲ类标准,如今拥有鸟类15目33科140种、维管植物75科172属210种。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生态修复成效明显。接下来,江苏将在国土空间优化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高质量推进重要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水资源基础调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海洋生态保护等工作,为美丽江苏建设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