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坐上公交车,民生与市场“双赢”
日期:08-14
□江苏经济报记者 孙炜杰
快递员将一件件城郊的瓜果蔬菜包裹装进公交车尾部,几小时后,司机将货物送达卸货点,再由快递员卸货和配送,最多半天就能走上消费者的餐桌。近年来,“公交+快递”的合作创新模式,不仅成为公交行业“造血”自救的主要途径之一,更激活了城乡双向流通的“一池春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了强劲动能。
民生与效率双双提升
“菜很新鲜,我都没想到还是六合那边种的。”傍晚,家住南京市鼓楼区的王女士刚刚拿到还带着泥土气息的茄子和芹菜。近日,往返于六合北站与鼓楼公交总站之间的南京503路公交车,在载客之余做起了快递业务,每天下午三点半,503路都会准时装上六合的农特产品、生鲜食品等快递运往南京城区。“六合这边的快递站点之间距离比较远,寄出的同城快递基本上第二天才能送达。”快递员小李说。通过“公交+快递”的创新模式,原本要第二天才能送达的快件,如今在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送达主城区,并在当日送到消费者手中。
“顺丰的快递员揽收、分拣完快递后,将需要通过公交运输的快递统一打包,并送至指定的公交首末站或途中站,南京公交则安排车辆在指定站点装载快递,并按照既定线路和时间进行运输。车辆到站后,再由快递员完成快递卸载,并进行二次分拣和末端配送。”南京公交集团运营服务部线网规划工程师谢鑫介绍说。记者看到,503路公交车尾部专门设置了“小蓝鲸顺丰半日达货仓”用以放置快递,顺丰的快递员可通过南京公交“宁通行”App系统实时查询车辆到达时间,南京公交也可实时监控车辆位置和运输状态,并将信息反馈给快递公司。
在南京,公交与快递的合作并非首次。2022年南京公交就与邮政共同推出“交邮融合”,主要聚焦农村地区“村村通”线路的邮袋代运,为农村居民提供基础快递服务。谢鑫介绍,今年公交与顺丰的合作有了新突破:从快递揽收分拣、公交车辆“小蓝鲸顺丰半日达货仓”标准化装载,到通过“宁通行”App实时追踪车辆动态、快递员定点取件,再到末端配送,形成了更规范的服务链条。
作为连接城乡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效。近年来,我省各地围绕“公交+快递”动作频频,上演了一幕幕新时代城乡融合的生动场景。无锡已开通“交邮融合”线路6条,借助公交客运线路优势,提升同城快件中转运输效率,每辆专车最多可以携带近300件快递包裹;截至去年,徐州“交邮融合”线路已经开通了3条,为沿线15个村庄30000多名村民解决了网购收件难问题;在苏州,公共交通与快递的合作甚至扩展到了地铁,3条“地铁+快递”联运线路日均运货量超200件,有效提升运输时效0.5~1天,降低运营成本约25%。
公交与快递合作共赢
为何近年来公交与快递之间互相频频“示好”?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这和近年来全国公交系统“拉不到人”的共同难题息息相关。2024年,全国公交客运量仅386.7亿人次,和疫情前相比近乎“腰斩”。面对私家车保有量增长、地铁网络织密带来的影响,公交车正在困境中寻求突破。放眼全国,许多中小城市的公交公司陷入“发不出工资、加不起油”的窘境,困境之下有的公交公司甚至选择了停运。“原本我跑的线路上下班高峰期还能上满客,后来地铁通了,一趟车有时只有个位数的乘客。”公交司机何雷说。另一方面,公交公司拥有布局广泛、数量众多且配套设施完善的场站资源,正好可以满足快递集散和转运的需要,缓解快递公司运力不足、交通拥堵等压力。
“公交在同城运输及人员、场站和车辆等资源的再利用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常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明星指出。早在2020年,为统筹规划、高效利用自有资源,常州公交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常州常顺商务有限责任公司,后更名为常州市公共交通集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产公司),承接快递相关业务,在发挥公交人员、场地、车辆优势的同时,达到反哺第一主业的目标。同年,该公司便与顺丰签约,首次在全省推出城市公交和快递企业融合送快递服务。
对于公交企业来说,与快递的合作充分发挥了资源优势,也为自身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20年,随着常州—丹阳运输线路开通、礼河公交枢纽分拣中心成立和礼河公交枢纽顺丰分拣中心正式投运,当年“双11”“双12”期间,常州公交与顺丰开展车辆、人员之间的合作,“双11”共派遣163车次,“双12”共派遣40车次,当年仅此合作项目就为公交公司实现营收1209492元;2021年4月,资产公司率先在常州进行饮用水配送试点,配送区域覆盖钟楼、天宁、新北、经开、武进区域,至今已累计配送饮用水超20万箱,营收80余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的“公交+快递”已经由承接中间车辆运输环节深入到“最后一公里”派件业务。去年,常州公交中标邮政常州烟草卷烟终端的分拣打包、装卸配送以及末端的运输上门服务,服务范围覆盖了整个常州市(金坛、溧阳除外),共有配送线路20余条,后期需要项目管理、分拣驾驶员等工作人员20余名,项目总金额达200余万元。
“公交+N”跨界融合加速转型
把载客大巴变成货运工具,只是公交企业“造血”的试验方向之一。能源站、货运站、便利店……近年来,我省公交企业在不断探索公交服务的多元形态。在无锡,17个“巴士邻居”站点把公交站台开进了社区,开设社区专属的微巴和随需公交,居民不仅在家门口就能坐车,还能在家门口享受驾校报名、医院挂号甚至就业等生活服务;苏州推出的动态公交“苏小灵”让打公交成为现实,为乘客提供“定区域、不定点、不定线”的公交拼车模式,实现了“预约出行、随需而至”的出行体验。
“公交企业虽然有一定的补贴机制,但无论是考虑到经营性收入的减少和较高的运营成本,还是现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都应该一方面降低运营成本,控本增效,另一方面创新服务模式吸引客流。”南京市城市公共交通乘客委员会秘书长郎亮说。南京公交依托自身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公交+N”跨界融合,推动传统公交向智慧综合服务转型。今年以来,全国首列咖啡主题现代有轨电车、多条就医专线先后驶入南京街头;场站资源方面,卡子门、尧佳路等公交驿站集光伏发电、储能利用、汽车充电、综合服务为一体,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在建邺区应天大街与江东中路交叉口西南地块,备受瞩目的南京首个公交场站TOD标杆项目——所街综合体已经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其项目招商工作也已在5月初圆满收官。这座集公交、酒店、休闲、商业于一体的“城市活力引擎”,即将于年底前正式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