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日期:08-13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 双
“短视频之于传统文化是一种数字化的传播连接,是互联网时代的历史传承方式。”在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当下,短视频正以其独特的媒介属性重构文化传播的生态格局。这种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内容形态,通过碎片化传播适配现代生活节奏、以互动机制激活公众参与、借算法技术突破时空边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的范式转型,让千年文明在数字空间中焕发新生。
一、碎片化的传播匹配现代受众的需求
麦克卢汉“冷媒介/热媒介”理论揭示媒介形态与受众参与度的反向关系:热媒介(如视频)通过高清晰度信息降低认知负荷,契合娱乐传播的效率需求;冷媒介(如文字)依赖受众想象补全意义,需要更高认知投入。从报纸、图书、漫画到如今的短视频,使人们更加转向热媒介的参与中,那是因为短视频的主要特征是碎片化的传播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契合当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和注意力分散的特征,追求娱乐和放松化的生活。在内容上通过“短时长、轻量化、高密度”的内容设计,选取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片段,打造出具有内在联系且视听冲击力强、吸引眼球的视频,突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的壁垒,是一种新兴的热媒介形式。这一特征迎合了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受众,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呈现三重创新:其一,叙事结构上采用“高潮前置”策略,如某京剧演员在抖音发布的《贵妃醉酒》选段,开篇即呈现水袖翻转的经典瞬间,3秒内抓住用户注意力;其二,知识传递上构建“微知识点”体系,如“故宫博物院”官方账号将青铜器鉴定知识拆解为“纹饰识别”“锈色分析”等系列短视频,单条视频聚焦一个知识点;其三,时空适配性上实现“即时消费”,用户可在通勤途中观看兵马俑考古现场的短视频直播,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这种传播模式不仅契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习惯,更让昆曲、榫卯等小众文化以“轻量触达”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使传统文化从博物馆的静态展品转化为可随时取用的“文化零食”。
二、互动性特征激发文化参与活力
人类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线上线下都少不了与他人的社交与互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种短视频的互动性中,打破了以往传统文化的单向传播模式,通过技术赋能让网民从旁观者向参与者、互动者的转变,形成一种“观看—模仿—再创”的文化传播模式。1992年,美国传播学者亨利·詹金斯提出“参与式文化理论”,并在其著作《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进行阐述。参与式文化指在互联网2.0时代,网民借助开放性的互联网平台以文化产品的情感认同为动力,积极采用“盗猎”的方式,进行文本生产、加工、传播、交互而构筑的一种新型媒介文化形态。这种参与式文化,在短视频技术领域是通过合拍、弹幕、滤镜等方式,从而促进更多网友参与到传播文化的队伍里来,使传统文化的传播以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用户一开始是以个体参与其中,进而会主动挖掘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二次创作加工,再分享传播,最终传统文化的传播会演化为圈层传播。例如,有人剪辑了《西游记》片段配以搞笑音乐发布到平台,引发万人二次创作,甚至衍生出“西游记方言版”“西游记说唱版”等无数变种,这种互动性不仅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门槛,更是通过社交裂变强化了文化认同,使传统文化成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活态遗产”。
三、算法技术突破时空传播限制
短视频平台的推荐算法基于人工智能模型构建的决策机制,通过分析海量内容特征,预测并筛选出具备高传播潜力的视频,再依据流量分配模型动态调控内容推送优先级,实现传播效能的最大化,通过这样的短视频推荐算法,重构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逻辑。在时间上,短视频算法会根据地理位置优先将本地区优质视频推荐给用户所在地区,同时向曾经搜索过相关内容的用户进行推送。在故宫雪景初次直播时,算法会优先推荐给北京用户,或向搜索过“故宫”“雪景”相关词条的用户进行推送,直播间峰值在线人数短时间内达到100多万。在空间上,对尚未显示偏好的用户,优先推荐高热度的传统文化内容,再根据用户的观看时长、点赞、评论等网络行为的数据,建立多维度标签,构建起用户认知图式与兴趣图谱,进而实施基于协同过滤的精准内容匹配,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范式,实现了从“人找内容”到“内容找人”的转化。通过这种算法技术的应用使得秦淮以北地区的用户也能通过短视频更加深度了解秦淮以南地区的传统文化。这样的算法推荐突破了地域的文化圈层,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地方性、小众化的文化也能实现个性化触达。
结 语
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短视频凭借碎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让传统文化以“微叙事”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借互动机制激发全民参与,使“观看—模仿—再创”成为文化传承新范式;靠算法技术实现精准触达,让小众非遗突破地域圈层获得广泛传播。这一传播形态恰是对“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论述的生动实践,既以技术赋能激活文化内核,又通过媒介创新让传统美学在数字空间焕发新生。未来,需在流量逻辑与文化价值间寻得平衡,推动短视频传播从形式创新迈向内涵深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浪潮中既守正传承,又创新发展,真正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